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通識把脈】市民主動拒膠 拯救海洋生態

2019-01-07

微塑膠指微細的膠粒,歐洲食物安全局將微塑膠界定為大小介乎0.1微米與5,000微米之間的不規則形狀塑膠混合物。由於水循環及全球海洋相連的原因,同學可以想像微塑膠在海洋中四處漂浮,污染全球的海洋環境。

在海洋環境中,微塑膠來自不同的源頭,有些是來自皮膚護理產品的微小膠粒,有些則是從較大的塑膠廢料,慢慢風化分離出來的膠片或碎屑。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預測,到2050年,海洋累積的塑膠垃圾會超過100億噸,比大海所有魚類重量的總和還要重,可見塑膠污染問題將會發展得越來越嚴重,長遠會危害地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塑膠流落海洋後,即使經過數百年也無法完全分解。最令人擔心的是,這些微塑膠會進入食物鏈,著名紀錄片《塑膠海洋》(A Plastic Ocean) 便指出,魚類進食微塑膠後會進入人類食物鏈,而微塑膠更可能含毒素,人類進食帶有微塑膠的魚類後,有機會引致不同疾病。

一項近年的本地研究也證明,在新界近岸水域養殖場所養的蠔及水產,平均有6顆至10顆膠粒在內。而早年在台灣進行的塑化劑及微塑膠研究更指出,有害的塑膠物質在進入人體後,有機會進入血液及循環系統,對人類的生殖系統及生理健康有明顯影響。

我們都知道,日常生活使用的塑膠製品,都有機會進入海洋,成為海洋塑膠垃圾。針對改善海洋塑膠污染的問題,社會上不同的持份者都應該致力減少塑膠製品,並正視海洋塑膠污染問題。

首先,在個人層面上,消費者的責任及自覺最為重要。市民從自備水樽、減少外賣食物,以至拒絕使用含微膠粒的產品,已經是小改變大幫忙,向生產商傳遞市民不認同這些產品的明確訊息。

其次是在企業層面上,業界應該主動負起社會責任,如使用可降解的天然物料,代替微塑膠。現時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不少大型連鎖飲食企業主動停止派發塑膠餐具及塑膠飲管,相關做法值得中小企效法及市民支持。

最後是政府作為一個社會的領導角色,需要協調相關持份者的意見,規劃未來。例如在立法工作方面,可以仿效外地,禁止在本地生產或出售含微細膠粒的個人護理產品;在教育及宣傳上,可以推出大型的全港性「走塑」運動,目標是減少使用即棄膠袋、即棄膠樽和餐具等,讓市民積極參與。同時,社區建設配套亦相當重要,包括在公共場所安裝飲水機、設置合適的回收桶及資助回收商,進行減廢、回收及再造工作,以配合整個社會走向綠色生活的長遠發展。■洪昭隆 天主教培聖中學通識教育科教師及公民教育主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