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香港文化節壓軸展「南北天地」 看畫筆下大都會大草原風采

2019-03-02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阿荔惠、康文署署理副署長陳承緯、中聯辦協調部部長沈沖、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朱挺、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姜在忠等人出席活動。■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阿荔惠、康文署署理副署長陳承緯、中聯辦協調部部長沈沖、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朱挺、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姜在忠等人出席活動。

「香港·內蒙古水墨畫交流展-南北天地」日前展出11位香港藝術家與15位內蒙古藝術家逾八十幅水墨畫作品,秉承本年度香港文化節「對話·交融」的主題,畫作拉近南端和北端的香港與內蒙古。作為香港文化節壓軸活動,畫展除了為公眾呈現內蒙古寫生團描繪的傳統文化及生活水墨畫外,更有香港本地畫家所畫的香港都市及中國內蒙古沙漠大草原畫作展覽,藉此促進兩地文化與藝術的長期交流。 文、攝: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 石婉盈

畫展開幕典禮中更邀得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阿荔惠、康文署署理副署長陳承緯、中聯辦協調部部長沈沖、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朱挺、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姜在忠、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脈協會主席趙式慶、策展人趙志軍等嘉賓出席。 是次展覽是香港及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兩地藝術家前所未有的藝術探索成果,為兩地長遠的文化交流奠定基礎。

展出香港畫家寫生作

是次畫展作品展現了香港與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的地區面貌,這兩地區有着鮮明的歷史文化與地域差異,是次畫展讓兩地藝術家聚首一堂,展開一場獨特的視覺藝術文化盛典。香港美協理事及香港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秘書長趙志軍先生說道:「香港與內蒙,一南一北相隔四千多公里,卻天地相通,皆因我們仰望的天都一樣藍。」展覽廳陳列去年到訪內蒙古采風寫生的香港本地藝術家畫作,藝術家以外來者角度描繪內蒙古沙漠大草原,從大自然壯麗的風景與香港的生活及文化中取得藝術靈感,在長達十多天的生活體現中,寫生與創作內蒙景色的水墨畫作,如趙志軍畫作《聖塔》展現熠熠生輝的內蒙古塔,藍白色的塔色映現古塔明亮、神聖、高大。在蔚藍天空下更顯安靜純潔。而高塔屹立不倒凝視着周圍的事物--這便是畫家創作的內涵,畫作表達了畫家崇敬草原上的那白塔。

內蒙素有好客美譽,大草原、羊群與一望無際的天邊無不代表着內蒙古,《天堂草原》由趙志軍等人所畫,他笑言當時其他畫家逐一經過便順手為畫作添上幾筆,經自己潤色後渾然一體,絲毫沒有發覺畫作出自數人之手,而呈現的畫作有着明亮的光彩,充分顯示了內蒙古的景致空靈而清新,昭示着寧靜的好風光。

畫作對比易見風格異同

是次展覽策展人趙志軍表示:「內蒙古和香港雖然相距萬里,但藝術沒有界限。」場內展示香港著名畫家李志清內蒙古的寫實速寫,現任香港藝術館專家顧問熊海、當代藝術家黃迪華水墨畫等更呈現出內蒙古壯闊秀麗的景色,以畫打破疆界,與外地藝術家交流,建造文化多樣性亦為觀眾提供欣賞藝術的表現形式。水墨畫是中國畫的一個分支,但每個畫家手法不一樣,各有長處。展覽廳以兩地畫作對比見長,飽覽濃淡墨水與水交融,以形求神的畫作之餘,更能欣賞香港與內蒙創作風格之異同。內蒙古水墨畫濃淡有韻,多湧現北方少數民族及其人文自然風光;而香港畫作大多以現代建築風貌見長,水墨和宣紙相融,產生溵濕滲透的特殊效果,更顯淡逸勁爽。

是次的展覽中,陳設了多位內蒙與香港本地畫家畫作,畫家圖力古爾的作品《陽光下》映現出內蒙少數民族特色風貌的人物畫像、畫家烏雲格日樂以酣暢淋漓的藝術效果畫出《鄂倫春印象》等,這些均描繪內蒙古恬靜祥和之景象。而另一邊的香港畫作重本地寫實景象展現,如香港著名畫家沈平的畫作《電車叮噹》、中國畫學會香港秘書長馬達為所畫的《騎牆》等均流露出香港本土色彩。就如策展人趙志軍所說:「內蒙古畫作大多保留着傳統工筆與水墨風格,以自然風光見長,頗有民族特色;而另一邊香港水墨畫,賦有東方與西方藝術特色的結合下,構圖與創作思維都較具現代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