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精選展演從來不易 --看《林懷民舞作精選》及《絲路如詩》

2019-03-02

敢觀舞台 文:聞一浩 本欄由本地知名評論人聞一浩與梁偉詩輪流執筆,帶來關於舞台的熱辣酷評。

一連看了兩個舞蹈演出:香港舞蹈團的《絲路如詩》及香港藝術節演出、雲門舞集《林懷民舞作精選》。兩者實質上不同--一個是編舞大師宣佈退休後集合舞作片段的告別演出,一個是西域不同民族的舞蹈風情展演,由舞團藝術總監、駐團編舞及內地編舞創作的短篇;但都反映了在一個節目中集合多個不同作品,從來不易拿捏。

《林懷民舞作精選》也是雲門舞集 45周年節目。雖然是編舞的告別作,也是舞團向大師致敬之舉。不過,這次演出的段落並非從林懷民四十多年的作品中選取不同時期的代表作,而是集中於創作生涯後半部的作品。十多個選段來自九部作品,除了《行草》及《松煙》兩個作品的選段分散演出外,其餘選跳多段的作品,都是放在一起。

作品都是出色的,編排也有心思,由《行草》之〈永字〉拉開帷幕,接上「行草三部曲」之另一部作品《松煙》的第五帖,然後是《竹夢》、《家族合唱》、《水月》、再到《行草》之〈千字文〉,上半場就以《白水》作結。下半場以風格截然不同的《如果沒有你》開始,然後是《稻禾》,再到《風影》,然後以《松煙》終結篇收結全場。獨舞、雙人舞及群舞交錯,題材包括了林懷民由書法或大自然引發靈感的名作,以及關於台灣歷史和流行曲的作品,頗為全面。雖然由不同的作品組成,但燈光及佈景都因應需要而作出了調整,因此段落之間的銜接相當流暢,看到舞團製作的高水平,以及看到編舞希望在段落編排上建構一個整體的感覺。

不過,「無縫接合」也容易模糊不同作品的獨特性,令人感到單調,而且,林懷民蘊含東方文化內省的動作,在如此切割片段下,也容易顯得單一,加上選段不少,好些部分有蜻蜓點水的感覺。因此,下半場以流行曲入舞、風格完全不同的《如果沒有你》的三個選段,就博得觀眾相當熱烈的掌聲。個人覺得《不能說的秘密》是三段中較為突出的,動作與歌詞配合,舞者與衣服的糾纏與掙扎,甚有效果。但上半場由黃珮華獨舞的《水月》之〈前奏曲〉,才是當晚演出最精彩的一段,整段獨舞較為完整,也充分突顯了林懷民的動作風格。

《林懷民舞作精選》若果能夠減少選演的段落或作品,讓演出的片段長些,出來的效果也許更佳。當然,若香港藝術節能在精選以外,安排演出一兩個作品全篇,那就更能讓觀眾感受大師的創作特色。

同樣是展演性質,香港舞蹈團的《絲路如詩》則是由八位編舞創作的十二個短篇,雖說題材來自西域各民族歌舞,但當中八首為維吾爾族歌舞。各位編舞嘗試以不同的場景,多個舞蹈組合來營造不同的感覺。帕夏·吾曼爾的《麥西萊普》、《頂碗舞》,兩者同為歡慶場合的群舞活動,但後者只有女舞者,而且各人跳着時,由始至終頭頂着一疊碗,難度甚高,舞者也能演出韻味來。由靳苗苗編排的《月光》同樣是女舞者的群舞。而丁偉編舞的獨舞《巴郎》則表現小男孩的活潑和矯健;色尕及蘇自紅的《鷹之歌》及謝茵的《刀郎》則是表現雄赳赳男兒氣概的全男班作品,加上謝茵及丁偉分別編排的群舞作品《古麗》及《葡萄架下》,八首維吾爾族歌舞雖然各有主題及組合,但動作元素同樣是維吾爾族的昂首、挺胸、移頸等,感覺上難免覺得有點重複。因此,配上手鼓演奏的《刀郎》就較為有趣,謝茵的編排亦脫離傳統民族舞的歡鬧,而以動作的節奏和規律為主線。

整個演出中,以楊雲濤編排,由藍彥怡及侯叙臣擔演的雙人舞《掀起你的蓋頭來》最為悅目。雖然以熟悉的歌曲名字作舞作名字,但音樂其實用了波斯傳統樂曲。楊雲濤將一對男女表達愛意的掀頭蓋動作,細緻刻畫,兩位舞者在音樂襯托下,也將情人間綿綿的愛意跳得絲絲入扣,是一支可觀的小品。而吾曼爾的《龜茲舞曲》也相當有特色,捕捉了龜茲彩塑的宮娥神態,擔任領舞的鄺麗冰也表現出色。另一位矚目的舞者是黃聞捷,她在田露的塔吉克族獨舞《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相當亮眼,對動作節奏的掌握及技巧都不錯。

這類展演對介紹不同地方民族的舞蹈風格有一定作用,若能在編排上能更多元,更能呈現各民族舞蹈的特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