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戲曲視窗:廣府戲何時變粵劇

2019-03-03

廣東究竟有沒有土生的戲劇呢?直至今天為止,答案是否,因此,廣東戲劇源自南戲,已成為統一的共識。整理資料,粵劇最可能的發展軌跡如下:外江班演外江戲--本地班演外江戲--本地班演本地戲--本地班用廣州話演本地戲,但事實上,廣東戲劇演出出現廣州話的現象,遠早於本地班用廣州話演本地戲。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 ,江蘇人綠天撰《粵遊紀程》一書,書中一章題作《土優》,記載他在廣州看戲的情況:「廣州府題扇橋,為梨園之藪。......能昆腔蘇白,與吳優相若。此外俱屬廣腔,一唱眾和,蠻音雜陳。」

這裡所說的「蠻音」是指廣州當地的方言,「雜陳」即混雜在當時的「戲棚官話」中,證明雍正年間廣東當地的戲班就開始嘗試在演出加插廣州話,但僅僅是「雜陳」而已(我推測可能在說白時加入廣州話),大部分唱白還是使用官話,直至上世紀二十年代,粵劇才基本完成從戲棚官話走向廣州話的過度。這也引出另一問題:是否全用廣州話唱大戲,才用上「粵劇」來形容廣府戲呢?

本地班用廣州話演本地戲是清末民初的事,但現留存的一張廣東戲班在美國演出的劇照中,寫有「一八八三年在三藩市積臣街戲院之粵劇演出」字眼,是「粵劇」一詞出現的民間最早記錄。光緒十三年(1887年),清廷派駐新加坡外交官李鐘鈺著的《新加坡風土記》中記下新加坡有幾處戲院「皆演粵劇」,這是使用「粵劇」的最早正式文本記錄;而這時候省內演本地戲的戲班仍以「京戲」之名來招攬業務。直到191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徐珂編輯的《清稗類鈔》才正式有「粵劇」,那時候,廣府戲也步入本地班用廣州話演本地戲的第一階段。

「粵劇」一詞的出現似乎和本地班用廣州話演本地戲沒有直接的關係,反而最早是戲班到海外演出時使用。為什麼稱「粵劇」而不稱「廣府戲」或「廣東大戲」呢?有學者認為這和它的英譯Cantonese Opera有關,是否如此,有待進一步考核研究。 ■文︰葉世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