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特稿】合力共治 頑疾斷尾

2019-03-07

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地處河套平原腹地,農業人口20多萬,主要依靠黃河水灌溉,過去農業水費收繳難是困擾一些鄉村管理發展的頑症。

同時,投工投勞不積極、公益事業集資難、村莊管理無人問、無人管等問題在一些地方比較突出。鄉鎮政府、村委會對農民的教育管理沒有抓手,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管用,社會治理難以有效開展。

據五原縣委組織部部長任維君介紹,全縣117個行政村管轄782個村民小組,村兩委普遍只有4至5名幹部,基層服務力量薄弱。為增強村民凝聚力,五原縣決定將每個村民小組確定為「微組織」,黨支部建在村民小組,有3名以上黨員的村民小組成立黨支部,黨支部書記由黨員村民小組長兼任,推動黨組織向下延伸,築牢村民小組戰鬥堡壘。

居民共商村規民約

「前兩年家裡用錢的地方多,就沒交水費。村裡實行『微治理』後,我差點兒上了『黑名單』,去年早早把水費交了。」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套海鎮向陽村農民劉倉說。

向陽村黨總支書記賈俊明介紹,村裡組織大夥兒商定村規民約,出台誠信村民的管理辦法後,全村沒有一戶拒交水費,沒有一人對村裡的大事兒不投工投勞了。

據了解,為推動共治、聯動,村民小組成立村民理事會,理事長由村民小組長兼任,並組建黨員先鋒隊、巾幗服務隊、紅白理事會、治安聯防隊、青年志願者等志願組織,將群眾信得過、有威望的農村黨員、村民代表、種養大戶等農村先進力量團結起來,形成共治合力。

五原縣目前已建立縣、鎮、村、組四級便民服務網,117個行政村全部設置便民服務代辦點,所有村民小組全部配備代辦員,實現便民服務「全覆蓋」,為群眾辦理服務事項2萬餘項。

發揚鄰里互助傳統

隆興昌鎮義豐村黨支部書記羅玉龍說,全村按照「劃片定責」的原則,將村民小組裡每10到15戶居民劃分為一個網格,村民理事會成員兼任網格長,黨員或村民代表兼任網格員,協助村民理事會開展社情民意調研、村務財務監督、矛盾糾紛調解等工作,發揚鄰里間相互照應、幫助的優良傳統,力爭做到以身邊的事感動身邊的人、教育身邊的人。

據了解,實行「微管理」的關鍵是事前立規矩,組織村民商定村規民約,建立信用評價體系,將道德品行、投工投勞、水費繳納等列入評價內容;事中講規矩,逐戶建立村民誠信檔案,指定專人記錄村民日常表現,及時提醒;事後懂規矩,統一匯總評定結果,對誠信缺失、屢教不改的村民,列入「黑名單」,在政策扶持等方面受限,倒逼村民服從管理。 ■新華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