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專家解讀 > 正文

【專家解讀】不削減支出 減稅難持續

2019-03-13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高培勇。香港文匯報記者王玨 攝■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高培勇。香港文匯報記者王玨 攝

「削減政府支出,這個繞不開、躲不過,勢在必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高培勇指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減稅降費近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這2萬億不屬於政策性的減免,而是屬於制度性的減負,不可能通過增列赤字的辦法自求平衡,唯一的解決辦法是縮減政府支出,否則將不可持續。

身為資深財稅專家,高培勇算了一筆賬,減稅降費將近2萬億,2萬億是什麼規模呢?它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萬億的1/10,如果把社保也算在其內,加上6萬億的話,那就是佔26萬億的1/13的規模。

他說,這個減稅計劃是相當宏大的。比如說一般性支出減5%以上,「三公」(出國(境)、車輛購置及運行、公務接待)經費再減3%,長期沉澱資金一律收回,國有金融機構和央企增加利潤上繳的比例。但是如果把這幾個方面的措施仔細去測算的話,可以發現減的規模不大,空間很小,也不可持續。「比如說一般性支出減5%,究竟能減多少支出?算個大賬就知道了,中央財政總共盤子是3萬億,減掉國防支出,減掉國債利息支出,再減掉一些特殊的支出,剩下的也就是萬把億的樣子。算下來,這部分全國大概能減800億,800億和2萬億之間,佔的比重實在太小,另外,『三公』經費再減3%,『油水』也不大。」

涉及政府職能調整

高培勇介紹,2012年「增值稅改革」時,每削減一個百分點的增值稅的稅率,大概涉及到稅收收入削減2,200億。如今將把增值稅基本稅率由16%降至13%,按照現在的經濟規模估算,得減稅1萬億。這1萬億從哪走?顯然不能再走增加赤字、舉借國債的老路,因為這次不是短期的政策調節,而是一種制度性安排,「所有的這些都告訴我們,不消減政府支出,減稅難以持續。」

他坦言,削減政府支出歷來是個大難點,它涉及到政府職能的調整,更涉及到既得利益格局的重新配置。

他建議,在政府工作報告「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章節,能把「優化或調整政府職能,壓縮政府支出」專門寫一段,讓與會代表都充分意識到優化政府職能、削減政府支出的重要性,同時也能夠為後續財政政策的可持續做好相應的準備。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