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點讚中國 > 正文

【特稿】首造核電鍛件 下班還用麵團模擬

2019-04-10
■ 劉伯鳴(左三)獲齊齊哈爾市首屆「鶴城工匠」稱號。香港文匯報記者于海江 攝■ 劉伯鳴(左三)獲齊齊哈爾市首屆「鶴城工匠」稱號。香港文匯報記者于海江 攝

回憶起鍛造第三代核電裝備國產化所需的特大複雜鍛件,劉伯鳴說:「這是一次衝擊國內鍛造業高端產品的製造空白的過程,我們可以引進核電設計及建造技術,可最關鍵的核電鍛件製造技術沒有人會賣給你。現在,全世界每年需要核電鍛件至少幾十套,可有能力有技術生產的不過屈指可數的幾家,就是並不太大的核電鍛件,要想從國外及時買到也得花天價。」

第一次接手鍛造錐形筒體時那份緊張、興奮和些許困惑交織的複雜心情,劉伯明仍然記憶猶新。錐形筒體的外形像是一個近3米高5米寬的「漏斗」,更難的是它那苛刻的技術指標,不僅要保證筒體大、小圓的同心度,還不允許出現橢圓,這可是筒類鍛件中形狀最為複雜、鍛造難度等級最高的鍛件,國內尚無先例。

為了使活件變形過程更具有說服力,劉伯鳴說:「那時候無論是上班還是下班,都在思考工藝參數、琢磨變形過程,甚至回家後還用麵團模擬錐形筒體的變形過程,以啟發一些操作思路和關鍵點。有時候為了能找到一個關鍵點,深夜還給車間技術人員打電話,討論錐形筒體的模擬變形過程。」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與技術人員透徹分析製造瓶頸後,劉伯鳴又認真總結了前期生產的不足,提出了更具針對性的筒體拔長優化方案,不僅滿足工藝精度要求,還節省了一個火次。國內最大的首件CAP1400錐形筒體最終一次鍛造成功。隨後,劉伯鳴又率領工友們一鼓作氣,一連鍛造了12件錐形筒體,全部一次通過檢驗。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