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開發十四鄉64公頃坡地 快手發展棕地紓房困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趙夢縈)香港土地供應問題嚴峻,公私營房屋供應將面臨斷崖式下跌。團結香港基金估計,私人住宅供應量在2023年將較去年大跌近四成,公屋輪候時間亦將由現時5.5年延長至突破6年大關。為緩解當前房屋困局,團結香港基金向政府提出三項建議,以解短中期需要,包括加速發展25幅「改劃地」、考慮發展西貢十四鄉兩幅合共64公頃的「未劃分山坡地」,以及盡快開展110公頃「棕地」及150公頃私人新界農地改劃工作。長遠而言,需用填海等方式大規模造地,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
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新一期土地及房屋政策倡議報告。報告指出,自2013年起政府公佈215幅有潛力改劃為住宅用途的土地,惟截至今年1月,仍有69幅用地尚未啟動法定改劃程序。基金會經過調研後,認為當中25幅用地較易改劃,政府應優先處理,其中包括葵涌石排街地盤、柴灣游泳池後方等地。
基金會同時指出,改劃土地耗時漫長,就2018年度成功改劃的土地而言,僅完成整個改劃流程的土地平均需時已達4年至5年,仍未計房屋建造工程用時。其中大量時間用於相關準備工作,包括各類技術評估和與主要持份者協商,這部分平均耗時41個月。基金會選出的25幅優先用地相對爭議較小,如可較快進入法定改劃程序,則一般11個月可完成改劃成為「熟地」。
十四鄉可供逾兩萬單位
基金會並建議政府認真考慮發展西貢十四鄉兩幅合共64公頃的「未劃分山坡地」。基金會去年曾發表倡議,建議發展「未劃分山坡地」,該兩幅山坡地總面積達64公頃,因屬政府所有,且位於郊野公園及綠化帶以外,可作中短期公營房屋發展,提供約2萬個至3萬個住宅單位,望政府採納建議,以解燃眉之急。
基金會指出,政府早前雖採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關於開發棕地和私人農地的建議,但仍未公佈110公頃「棕地」及150公頃私人新界農地的詳細工作計劃時間表,基金會希望政府能夠坐言起行,盡快實施。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同時提醒,香港棕地有別於世界其他地區,並非單純閒置或棄置土地,有許多用於貨運或露天倉。棕地是香港物流和貿易行業的重要經濟後勤地,這兩個行業佔本港GDP總值的20%至25%,亦承擔相若數值的港人就業比例。對於工業棕地的改劃要慎重進行,望政府組成跨部門委員會,全面評估檢討香港對於經濟後勤地的需求。
改劃屬權宜 明日靠填海
黃元山表示,改劃土地用途只屬「左手交右手」的權宜之策,長遠仍需「做大個餅」,用填海等方式大規模造地和建設房屋,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以往填海投資高達當時三成GDP水平,現時「明日大嶼」計劃所需6,000億港元,佔GDP比率約為20%,他認為這個成本「香港負擔得起」。
團結基金預計未來公屋供應嚴峻情況及建議
2028年公營房屋累計短缺將達85,000個
三年內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將突破
6年到2023年公屋供應呈斷崖式下跌至14,500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