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本地醫毋懼執業試:我們不比港醫差
醫委會就豁免非本地專科醫生實習安排的議題討論得熱烘烘,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也開腔回應,指醫學界拋出的新方案未能一視同仁,已責成食物及衛生局與持份者商討。一班已獲執業資格的非本地醫生也打破沉默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並異口同聲說實習能讓非本地醫生融入本港醫療制度,他們亦毋懼透過執業試證明醫術,「我們表現絕不比香港培訓的醫生差。」他們又認為,香港需要輸入「新血」,更需要「止血」,留住非本地醫生繼續在公營機構效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晉傑
行醫濟世是土生土長港人王喬峯自小的志願,惟在本港「一試定生死」的考試制度下,他在高級程度會考一時失手,未能考入本港兩間大學醫學院,但獲港大工程學系取錄。
暨大讀醫港生 終獲專科資格
不過,他始終對「行醫夢」未言棄,毅然往暨南大學讀醫。2010年畢業後,他立即返港參與醫委會的執業試,順利通過兩份筆試後再參與中大醫學院的臨床見習計劃,翌年再通過第三部分的執業試,正式在公立醫院實習。
經過不斷自我進修,他上月完成專科訓練正式成為外科醫生。他不卑不亢說:「我的表現絕不比香港兩間大學醫學院所培訓的醫生差,最近考獲專科資格,整理病人給我的感謝卡,我收的卡比不少香港培訓醫生要多。」
走過比本地醫生迂迴的執業之路,王喬峯更深刻體會到實習的重要性,「各地醫療系統面對的情況不一樣,舉例在內地讀書獲安排到醫院實習時較受『保護』,但在香港實習就無優待,要與駐院醫生一樣處理最前線工作。」
他形容,本港公營醫療系統是全球最具效率的,但背後原因源於政府的資源投入不足,「外國醫生可能一開始就用先進儀器為病人檢查,但香港沒有足夠資源,做電腦掃描要等很長時間,所以醫生為病人做的體格檢查好重要,醫生的技術要求亦較高,在其他地區執業的醫生未必可以即時適應香港的情況。」
優先減壓留人 再談補充新手
目前,非本地專科醫生一般要實習約一年,王喬峯透露期間的工作壓力不比正職醫生低,「實習消耗大量體能,一般來說,已取得專科資格的醫生也有一定年紀,要他們重新實習也許並非易事。」
他認同,如果醫委會通過豁免非本地專科醫生實習,有助吸引更多醫生來港,但也不能一刀切廢除實習制度,「可考慮豁免他們在自己的專科範疇重新實習,改為集中在其他專科部門實習。」
他表示,雖然現時非本地專科醫生也可以申請豁免本科實習,但審批程序緩慢,「有些朋友獲批時已經完成相關部分的實習,豁免制度變得沒有意義。」
不少人都希望放寬非本地專科醫生來港執業規定,能解決公立醫院醫生不足的問題。但王喬峯認為,「輸血」不及「止血」重要,並指醫管局管理層忽視前線醫護工作壓力的問題,是導致人才流失的主因。
「醫生不可能夠鐘就叫未看病的病人離開,最終醫生要超時工作。當忙中有錯,發生醫療失誤被醫委會判罪時,醫管局卻沒有為醫生出頭,反認為醫生超時工作是自己的選擇,要他們用牌照抵罪。」王喬峯直言,若不改善情況,非本地專科醫生最終心淡,亦一樣會選擇離開公院,遑論解決公院人手不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