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匯理求真】講好大灣區故事 傳媒大舞台展現新風采

2019-05-21

李自明

有人說,香港傳媒百花齊放,生命力勃發;也有不少人認為,在新媒體、自媒體衝擊下,「傳媒難撈」,紙媒更被視為「夕陽行業」。身為傳媒業的一分子,自明對此特別關心。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日前剛結束,一位出席峰會的資深行家,向自明談了與會的感受,讓人看清傳媒業的生命力。

這位行家向自明說:「眾所周知,粵港澳大灣區是習主席『三個親自』的國家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次峰會以『一流灣區、媒體擔當-媒連粵港澳,融通大灣區』為主題,峰會雖已落幕,但對大灣區媒體間的互學互鑒、互融互通來說,卻是新的開始。」

助脫「政治偽命題」困局

近年,由於香港與內地在經濟發展速度上此消彼長,曾被視為內地通往世界唯一橋樑的香港,難免萌發被逐漸邊緣化的失落感。這種「優勢趨弱、反被超越」的心理落差,或多或少地存在於很多行業中,傳媒業亦不例外。

行家指出,「不可否認,香港媒體業高度發達,從技術上而言,互聯網興起之後,香港媒體起步較早,可惜發展緩慢,對新媒體建設普遍缺乏長遠而明確的規劃,不少媒體網站的開發技術和設計理念,相對比較陳舊,帶有明顯的傳統紙媒時代的印記;從內容上而言,近年在香港社會泛政治化的陰影下,不少媒體版面充斥似是而非的政治議題,結果不僅撕裂社會,離間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受眾閱讀的審美疲勞,從而陷入『選題越來越單一、路子越走越窄』的困局。」

行家表示,「從這一角度看,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熱潮,不僅為香港的金融、物流、旅遊等行業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契機,對於亟待轉型的香港傳媒業來說,亦可謂敞開了一扇大門,提供了一片施展拳腳的廣闊天地。」

關注創科民生顯價值

的確,中央政府着力打造的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大灣區萌芽、發展、壯大的過程,就是一個亟待挖掘的「新聞富礦」,向世界解讀和宣示大灣區的新形象,媒體大有可為。

首先,創新發展是貫穿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一條主線。香港如何利用這一平台,集聚國際創新資源,優化創新制度環境,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值得媒體予以持續關注。

其次,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大灣區優質生活圈,涉及民眾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推動教育和人才資源自由流動、實現大灣區旅遊資源共享、便利在粵港澳居民享受各種國民待遇......這些港澳民眾熱切關心的話題,顯然是大灣區報道出彩的新選題。

再次,大灣區需要大融合。對於「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世界最大灣區而言,只有實現互融互通,才能發揮「9+2大於11」的良好效應。媒體具有溝通有無、增進互信的天然功能,未來完全可以承擔起橋樑和紐帶的責任,在推動灣區融合上展現、充實自身價值。

謀定「伴港搶搭蘇州艇」

行家總結,「天下之事,成於謀而功於行。與其食老本、等運到,擔憂被邊緣化而自怨自艾,不如抓住機遇,積極有為,在新舞台展現新風采。所謂『蘇州過後無艇搭』,對於傳媒業,乃至整個香港而言,無不如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