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乘客狀況設備運行監測靠人手拷貝 今自動同步傳輸數據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若溪 深圳報道)昨日,一趟從深圳碧頭地鐵站出發的11號線列車一如既往地徐徐抵達終點福田站。不同以往的是,僅在150秒內,列車上8節車廂共40個高清攝像頭產出的監控視頻和設備監測等多達25GB的車載數據便在列車和車站的5G車地設備完成了自動傳輸,係全球首次將5G應用於城市軌道交通。
深圳地鐵昨日試行的5G車地通信技術是該技術在全球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的首次應用。該技術只需在列車和車站、停車場、車輛段等地增加小型智能5G終端,工程難度低,改造花費少,可維護性強。
地鐵的車地通信是指在列車高速運行過程中,把車載數據向車站、車輛段和停車場等屬地進行及時傳輸,以實現地鐵運營方對乘客狀況、列車設備及運行狀態、隧道及弓網等情況的監測。以往,地鐵列車的車載數據要靠人手動拷貝,一趟運行1小時的列車約產生25GB左右的數據;下載拷貝耗時長,直接影響地鐵調度快捷以及查看列車監控,也成為提升地鐵運維效率的瓶頸。
擬傳輸速率再加倍
5G的應用將給地鐵運營帶來革新性的變化。據華為無線產品線企業產品總監王銳介紹,此次應用的5G毫米波車地傳輸技術,可做到自動對準、自動連接、自動身份認證和自動上傳,全程無需人工干預,傳輸速率超過1.5Gbps,數據傳輸也幾乎不會被干擾,非常安全可靠。
「同樣的數據量,通過這套系統只需要150秒,且不需要人工干預,不僅方便視頻的及時調看實現車廂的快捷監控,也使得列車受電弓、轉向架等列車設備監測數據因自動高效傳輸實現設備健康管理和狀態的及時分析,進一步提升地鐵運營安全性。」王銳說。
未來,深圳地鐵還將部署雙端設備,屆時傳輸速率將加倍,150秒內可實現50GB的數據雙向傳輸。深圳地鐵運營集團通號中心主任萬建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以11號線為例,1條地鐵線路只需要在5個到8個站佈局就可以完成全天數據的傳輸,隨到隨傳。
有望增自動尋人功能
萬建指出,5G技術升級數據傳輸,在未來還可延伸到多個智慧地鐵場景的應用。如有突發事件時,5G車地通信可配合人臉識別及智能行為分析,協助鎖定車廂危險人員,並及時判別危險行為,加強出行安全。而加上智慧運維分析系統,則可實現設備計劃修向狀態修的升級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
萬建表示,該技術也有望落實乘客遺留物品警示和自動尋人等功能。
深圳地鐵運營集團總經理陳琪表示,目前深圳地鐵正在着力打造智慧地鐵。5G技術的應用將幫助深圳地鐵建設統一的高速超寬帶無線傳輸通道,結合雲、管、端協同的全棧式雲與大數據服務實現統一存儲、分類應用,同時引入圖像分析、人工智能、邊緣計算等先進技術,有針對性地聚焦運營管理痛點,提升乘客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