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烏商家:新拓海外客商信譽時有不佳 貨款屢遭拖欠冀官方助討
在義烏國際商貿城金炬品牌箱包的展廳裡,70多歲的金總正坐在櫃枱前發呆。之前主要出口美國市場的他們遇到貿易摩擦,交易額直線下降,已經到了影響生活的地步。事實上,自去年中美貿易摩擦開始,他就試圖轉向其他市場,卻發現拓展新市場並不容易。「因為我們走的是薄利多銷的經營方式,一個包只賺幾分錢,所以如果量做不起來,就會虧本。」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俞晝 浙江義烏報道
金總拿起一個挎包問記者,你猜這個多少錢?香港文匯報記者在心裡壓了壓價格,報了50元(人民幣,下同)。「50元就好啦,這麼大一個包,我們才賣12元。」金總苦笑道,這樣的包,必須批量做,超過1,000個,成本才能控制在12元以下。「美國市場大,每次都是幾萬個幾萬個地進貨,其他國家最多就進幾百個,我成本壓不下來,就賺不到錢。」
貨品發巴西 貨款難收回
事實上,金總也並非沒有試過尋找新的進口商。「去年,我們就跑去南非參加了展銷會,有一個巴西的進口商,向我們進了160萬元的貨。」為了能做成這單生意,金總甚至都沒有收定金,就按照進口商的要求將貨發到了巴西。「沒想到對方以我們的包質量不過關為理由,遲遲不願意支付貨款。」
如今,官司已經打到了義烏中院,過幾天就要開庭。「跨國官司不好打,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把錢要回來。」金總說,「除了巴西,去年我和兒子也以旅遊為名,去韓國的大東門市場轉了一圈,想尋找新的機遇,發現也不容易,那邊的市場攤位價格非常昂貴,再加上語言不通,最終還是沒有成功。」
非洲討欠款 一待四個月
像金總這樣,在拓展新市場中遇到難題的,在義烏的商家中並非少數。被非洲採購商親切地稱為Susan媽媽的店主,知道香港文匯報記者在商貿城了解出口情況,特意來「吐吐苦水」。「我主要是賣童裝的,做的是非洲市場的生意,包括肯尼亞、坦桑尼亞、尼日利亞等國家,至今已經累計被拖欠了200多萬的貨款了。
Susan媽媽打開了一本厚厚的賬簿,裡面記滿了她從2012年至今與非洲進口商的訂單,其中打過勾的就是已經結清了貨款的,沒打勾的則是欠款仍未支付的。「非洲局勢不穩定,商人的信譽也不佳,下單的時候說得好好的,轉頭就把合同撕了不認賬了。」
「我現在每年都要去非洲討債,幾萬幾萬地要,有時候要回來的錢都不夠去的成本。」Susan媽媽一邊搖頭一邊說道,「去年我在非洲待了四個月,租住在客戶家裡,白天就按着他們之前下單給我留的地址去上門要債,一到晚上就要趕緊回房間,不然怕不安全,辛苦得很啊。」
「其實,在義烏市場做外貿的,多多少少都被騙過,為什麼我們不願意放棄?因為我們依然看好那些市場,我們血液裡也流着拚搏的精神。」Susan媽媽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非洲市場有2.5億人口的中產階層,是一個可以深挖的市場。「我們只是希望政府在鼓勵商人走出去做生意的同時,也能多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在國際商貿官司上能協助我們追討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