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昨撰文指出,當前中國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都處在歷史和國際的較低水平,進一步大幅降息效應有限,且受到多重因素掣肘,而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則有助於貨幣政策提質增效,能夠更好地解決結構性問題。
據中國證券報引述連平稱,從2018年下半年以來,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總量上的目標已基本達成,實現了流動性合理充裕和利率水平的明顯下降。而未來貨幣政策應保持兩個基本點:一是繼續維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狀態,二是推動利率水平進一步走低。而主要任務則是運用結構性工具努力促使低成本的資金加大力度流入實體經濟之中。
連平表示,當前中國存款準備金率經過多次下調已達到平均11%的水平,結合超額準備金率考量,在國際上已屬於不高的水平,有下調空間但也已不大。
價格型工具料成主要調節方式
未來宏觀經濟如果遇到巨大衝擊,貨幣政策可以適度繼續向鬆調整。隨着中國國際收支逐步趨向平衡,存款準備金率水平未來仍有進一步下降可能,但隨着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運用價格型工具開展調控將逐步成為貨幣政策的主要調節方式。
連平認為,考慮到宏觀槓桿水平偏高的現實狀況,導致穩槓桿政策在未來一個階段不可能出現根本改變。在槓桿水平已經又有抬升的情況下,貨幣政策進一步寬鬆會有大幅提升槓桿水平的風險,與去槓桿或穩槓桿的政策是背道而馳的,因而是不太現實的。
而從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減輕其貶值壓力的角度考量,貨幣政策最好是不再進一步寬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