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書評】《戲精》中的時代之歌

2019-09-02

《戲精:當代觀劇指南》

作者:李星文

出版:中國工人出版社

說到戲劇,人們一般會想到話劇、歌劇、音樂劇,也時常會想到電影裡的「戲劇衝突」,很少會想到電視劇,這與觀眾常把電視劇劃歸於娛樂產品行列有關,很少拿藝術標準來衡量,「別與電視劇裡的人與事較真」,甚至成為一條社交言論準則。

評論人李星文的新著《戲精:當代觀劇指南》,是一本與電視劇創作較真的書。出版市場雖然繁榮,但與電視劇創作有關的專業書籍卻少之又少。相比於影評書的層出不窮,劇評著作是罕見的,即便有,也偏於產業理論與年度報告式的文風。

在自序中對「戲精」進行解釋時,李星文說了這樣一句話,「如醉如癡追劇40年,寫劇評也有20年,不謙虛地說一句,我算是了解國劇來龍去脈的一個『戲精』」。在電視劇與媒體業內,李星文被認為是電視劇評論的資深專業人士,他在不否認這個定位的同時,也特別強調了自己的「票友」身份。

所以,雖然《戲精》綴有「當代觀劇指南」這個副書名,但在內容風格上,該正經時正經,該八卦時八卦,既給讀者提供有價值的觀點與信息,也圍繞同一類型的作品或具體的劇作篇目,把台前幕後的事交叉呈現出來,如數家珍,因此《戲精》具有了寬闊的視野、清晰的歷史脈絡,以及真實但不失豐富的敘事。

李星文認為歷史劇最能代表國劇成就。能看得出來,他對歷史劇是有着特殊偏愛的,通過對《大明王朝1566》、《三國》、《雍正王朝》、《大秦帝國》等劇主創的採訪以及對劇作的深度評論,他總結出了一種具有啟發性的歷史觀:對於歷史人物,要保持嚴肅的敘說,但要超越過往讀物對歷史人物的局限定義,用現代的、人性的眼光,給予歷史人物的行為動機注入更多的可信性,讓每一部優秀的歷史劇,都能夠成為「時代之歌」。

毫無疑問,李星文青睞的這些歷史劇,是有着戲劇的經典結構、典型的人物形象、激烈的戲劇衝突的。在這些劇作身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電視劇」這三個字中「電視」是載體、「劇」才是重點。當歷史劇作為古裝劇一種開始受限,IP劇潮流不斷衝擊電視劇創作理念的時候,回看那些已經成為經典的國產大劇,應該有反思,為什麼電視劇在逐漸失去文學性,不再承載回顧與思考的功能,淪為了單一的、淺薄的娛樂產品。

老版四大名著劇是「文學走向電視」的巔峰之作,也是古典主義最後的榮光,端莊的審美與愛憎分明的價值觀,讓老版四大名著劇在觀眾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而劉和平、張黎、胡玫、高希希等編劇與導演,通過成功狙擊古裝劇的「戲說」,讓新古典主義歷史劇擁有了很高的地位。從《戲精》的篇幅與價值傾向來看,李星文是與這批作品與創作者站在一起的,他們都嘗試想要捍衛電視劇創作的嚴肅性,並且以「嚴肅」為內核,激活電視劇作品更大的觀賞價值,擁有更長的生命力。

守正與突破,或是閱讀《戲精》這本書的兩個關鍵詞。在李星文看來,《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歷史的天空》、《亮劍》等劇作,是肩負着在有限的空間尋找創作的突破責任的。這些劇作播出的年份,是包括網劇在內的各種網絡視頻還沒爆發的時期,也是電視劇仍然能凝聚人心、傳播能量的最好時代。社交媒體高度發達之後,雖然偶有爆款出現,但電視劇所能承載的寄託大大萎縮了。對於那些給電視劇創作打開更大空間的作品,李星文還是寄予了很高的評價。

整體看來,《戲精》這本書的創作基調,還是有着典型的知識分子寫作要素的。在書中,可以感受到屬於知識分子的那種憂慮感,這種憂慮不是產生自觀念上的,而是產生於審美執着遭遇環境變化後帶來的不確定性。作者試圖以扎實的理念與平和的話語,來隱藏一些情緒,但很多時候,恰恰是這些情緒的流露,使得書中提及的那些劇作,擁有了更多的時代情緒。一本書與40年來電視劇的情緒對接,搭成了中國觀眾的「觀劇史」,認真地閱讀,讀者能發現自己「身在其中」。■文:韓浩月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