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才證券研究部高級分析員 黃澤航
本周,內地股市造好,上證綜指劍指3,000點,周內升近4%,兩市單日成交曾逼近8,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兩融餘額升至9,500億元,北向資金單周淨買入合計280億元,板塊方面,科技、金融和基建股表現突出。
相信有讀者想問,9月中美互加關稅剛落地,雙方經貿談判再推遲,而8月內地製造業PMI數據暗示經濟下行壓力,前景堪憂,為何滬指仍可以放量升破下降軌道,創業板指則進入技術性牛市呢?
就此,筆者嘗試進行分析和展望。
經濟快速下行擔憂緩解
本周,內地管理層釋放了強烈的降準降息預期,配合提前下達地方債支持基建,以及其他相關產業政策支持,較好地緩解了市場對於經濟快速下行的擔憂。
上周末,國務院金融委召開會議,定調下一階段金融工作重點,明確要「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將財政政策與貨幣金融政策更好地「結合」起來,全面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到了周中,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當中提到,要「加快落實」降低實際利率水準的措施,及時運用「普遍降準和定向降準」等工具,「提前下發」2020年專項債新增額度並擴大使用範圍。
次日,金融委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再度定調,金融機構要加大對實體經濟信貸投放力度,與實體經濟同舟共濟。
不到一周時間,一連三個重要會議都強調了現階段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迫切性,加之市場預期月底美聯儲大概率進一步降息,為內地貨幣政策邊際寬鬆帶來支持,於是,「炒放水」成為本周主題。
盈利料改善 風險偏好升
值得留意的是,A股中報業績剛落地,新一輪盈利改善預期開啟,估值風險偏好抬升;此外,前期兩融政策鬆綁激活存量資金,而9月下旬又將迎來外資增量資金入場,在內外資支持下,市場很快進入到「炒放水」階段,估值彈性較好的科技股、受惠資金寬鬆的金融股和基建股受到資金追捧。
執筆時,央行已宣佈,將於9月16日「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另外於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兩次執行「定向降準」共1個百分點,預計釋放長期資金約9,000億元,將有效增加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來源,有助降低銀行資金成本,並強調並非大水漫灌。
實體經濟可獲有效支持
後市展望,「全面和定向降準」及時落地,符合預期,為下一步調降MLF利率提供條件,有助於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刺激投資建設,支持經濟回升,帶動消費,利好金融、基建等相關板塊,預計將支持滬指企穩3,000點,并進一步向上挑戰年初高位。(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無持有上述股份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