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民俗專家表示,目前,各地農村紛紛迎來修葺或重建祠堂的高潮,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角度看,將起到助力鄉村文化建設,對形成良好家風甚至推動鄉村治理,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潘劍明表示,廣東地處改革開放前沿,村民經濟條件較早得到改善,因此,多年前便迎來重修或擴建祠堂的高峰。
「中國人歷來重視先祖,重視家族傳承。比如古時候戰爭年代,一個村的村民可能來不及帶走財物,但一定會隨身帶着族譜和祖宗牌位。」潘劍明說,直到今天,這種尊祖敬古的文化依然沒有變,所以條件改善了就修建更好的祠堂,並不奇怪。
他表示,祠堂文化中有很重要的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比如對家規/家風的重視等,對現在仍有積極的意義。
有文化站功能
新時期,祠堂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和功能。比如可以是文化講壇,也可以是圖書館,也可以是糾紛調解之地等。這對鄉村文化振興,是有很積極的作用。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江西省文化名家梅聯華有同樣看法,他說,從新農村建設的角度看,祠堂文化確實會有積極的助推作用。
「當前我們講的家風,以及家規家訓,都可以通過祠堂文化表現出來,開展教育,深入人心。」梅聯華說,事實上,當前的祠堂,亦有村民活動中心和文化站的功能,這也是祠堂在現代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