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大器晚成】元曲四大家 填通俗新詞

2019-10-30

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於元代的戲曲藝術,為散曲和雜劇的合稱,元明以來甚為流行,故後世有元曲之稱。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字數上較自由,並多用口語。音樂部分有宮調之分,多為五宮四調。相對於艷麗的詞,曲較俚俗,中國古典詩詞曲研究家鄭騫評:「詞與曲是孿生兄弟,詞是翩翩佳公子,曲則帶有惡少的氣息。」

雜劇的戲劇形式是由故事情節、曲詞、賓白、科介等幾部分組成;至於散曲則是可配樂演唱的歌曲形式。根據《青樓集》的記載,元散曲的歌唱有多種形式,像表演唱、舞蹈伴唱、樂器伴唱等。元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數(又稱散套、套曲)兩種形式。小令原是民間的小調,文人所作之小令多半較典雅,民間的小令語言俚俗。

曲之出現,跟歷史潮流、文體發展興衰有關。元時,宋詞步入衰頹,詞本起於民間,原是一種通俗文學。宋朝以後,文人學士參與填詞者日多,對音律和修辭也愈來愈講究,於是日趨僵化與專業化。民間的藝人從興起於民間的小調中求資料,逐漸形成一種與詞不同的體制,成為一種繼詞而起的通俗文學。此外,元朝是民族融和的時期,當時外樂傳入,即北宋末年所謂的「胡樂番曲」傳入中原,自然有製作新聲、新詞的必要。

元朝的作曲大家中,關漢卿、馬致遠、白樸和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最為人熟知。

關漢卿對香港中學生來說絕不陌生。他的散曲作品傳世不多,但是語言尖新,音調和美,用通俗的語言寫活潑的情意。他創作雜劇有六十餘種,現存十八種。題材甚廣,約可分為社會劇、婚姻劇、歷史劇。他取材於現實社會或傳說中、歷史中,民眾所喜愛的英雄人物,亦取材於官場公案,男女戀愛故事。喜劇作品中充滿了幽默滑稽的諷刺;悲劇作品中只凸顯出社會環境的黑暗與主人翁的堅強奮鬥,不向命運屈服的力量。其著名雜劇作品有《竇娥冤》、《拜月亭》等。

另一元曲大家馬致遠,其作品同樣膾炙人口。他的作品內容主要分四類:寫景、歎世、詠史、言情。散曲或直陳鋪敘,感慨寄意;或善於寫景,平列靜物,有蕭瑟悲涼之境;或以口語寫生活情趣,風格清淡閒遠。還作有散曲,現存一百三十多首,載於《馬致遠全集》。

另一大家白樸自幼聰慧,記憶過人。白樸的曲流傳至今一百餘首,大多以詠物與應酬為主;其作品歌詞典雅,屬於文采派。他最著名的雜劇《梧桐雨》,內容講述幽州節度使安祿山與楊貴妃私通,歷來備受推崇。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說:「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劇,沈雄悲壯,為元曲冠冕。」

至於鄭光祖,關於他的生平史書甚無記載,只知他「為人方直,不忘與人交,故諸公多鄙之;久則見其情厚,而他人莫之及也。」其所作雜劇現存可考者十八種。雜劇外,鄭光祖也寫散曲,現只有小令六首、套數二套傳世。 ■蘋果 中學中文科教師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