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期和大家介紹了唐宋八大家的韓柳兩人,其餘六人均為宋代的風雲人物,這次介紹的是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臨川鹽阜嶺(今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官至司空、尚書左僕射等,又曾被封為荊國公。身後追贈為太傅,諡曰文,因而被世人稱之為「王荊公」、「王文公」。
說起王安石,大家首先可能先想起歷史上著名的「熙寧變法」又或者「王安石變法」,顧名思義,這是一場以王安石為首,發生在宋神宗熙寧年間的政治改革。這場變革引起了一連串的政治風波,如新舊黨爭等問題,或多或少對蘇軾等人有所影響,在此便不一一重贅,只是不少人因為王安石在政治上的鋒芒,忽略了他在文學上的貢獻,因此想在此和大家說說王安石的文學成就。
歐陽修曾有詩作一首贈於王安石,這便是著名的《贈王介甫》,這首詩勉勵王安石在文學上繼續努力,也反映出歐陽修對王安石的期許。全詩如下:「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拂舊弦。常恨聞名不相識,相逢罇酒曷留連?」
歐陽修提拔後進不遺餘力,詩中的「翰林」指的是李白、「吏部」指的是韓愈,把王安石比作兩人,的確是讚譽有加。
王安石的詩歌創作在北宋可謂自成一格,胡應麟在《詩藪》提到:「六一雖洗削西崑,然體尚平正,特不甚當行耳。推轂梅堯臣詩,亦自具眼。至介甫始撰新奇,唐人格調,始一大變。蘇、黃繼起,古法蕩然。」他的詩歌更被稱為王荊公體,可見其獨特的地位。
例如其詩歌《泊船瓜洲》,只有短短的幾句,但卻見其用字巧妙。「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首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鄉的深切感情。
京口和瓜洲只是一水之隔,家鄉所在的鍾山也只是隔了幾座大山,為全詩塑造豐富的空間感,雖然身處之地和故鄉相距不遠,但卻流露出對故鄉的深情。「春風又綠江南岸」既點出時節又描繪了風景,當中的「又」字可見詩人停留在江南不止一年,看見江南美好的春日景致,和自己的處境,不禁有觸發了回鄉的急切期盼。
詩句中的「綠」形容詞作動詞用,顯得靈動貼切,可見詩人用詞遣字的精準。既是有家歸不得,只好借那一輪明月表達自己的思鄉情重。「幾時還」表明了對自己歸期未明的無奈。
又例如《梅花》,簡單的幾句詠梅,即營造了一種清新脫俗之意:「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不少詩人都有詠梅的作品,梅在中國文化中素有四君子之稱,王安石寫詠梅詩時偏偏獨樹一幟,寫的是牆角那一株似被人遺忘的梅花,在嚴冬之中獨自盛放,帶出君子不群的特點。
詩人取梅香帶出君子吸引之處,那一種不言而喻的可貴,則以「暗香」突顯,使讀者更能體會詩歌帶來的朦朧意境,而詩人對梅花的高度讚許也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來。
管士光先生曾在《淺草集》提到:「王安石《梅花》詩不僅寫了梅之色,更寫出了梅之香,這也是從梅有暗香的角度來寫梅勝雪的方面,詩人借雪的形象,突出了梅花之香。」
王安石的兩首詩作看似簡單,但卻包含了豐富的情感,在用詞遣字之精準,更顯出王安石功力。下回我們將和大家分享王安石的「詠史詩」。■心台 中學中文科教師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