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協議落地之金融變局】外資爭食投行資管將大混戰

2020-01-20

專家:內地金融開放穩信心 有利做大市場

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落地,雙方在協議第四章就金融服務約定建立公平、有效、非歧視的市場准入待遇。多位專家表示,協議顯示外資搶佔中國投行業務、資產管理等市場份額的野心,預料債券承銷、資產託管等領域的中外資競爭將加劇。尤其是QDII、QFII的境內託管、外資資管、外資債券投資等市場份額首先會被外資分走蛋糕,但這也有利於穩定外資投資信心,帶來更多外資進入做大市場。■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

按照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中國同意在銀行、信用評級、電子支付、金融資產管理(不良債務)、保險、證券、基金管理和期貨等服務領域,通過放開准入、放鬆外資股比限制、加快審批等方式,向美國開放市場;同時美國也在相應領域給予中國企業非歧視性待遇或考慮相應的業務申請。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李建對香港文匯報表示,協議主旨與近三年中國金融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政策導向完全一致,多數條款已啟動並加速推進。

內資金融機構或現人才流失

李建認為,中國會允許適用於美國金融機構的條款也適用於其他外國金融機構,但中方承諾未來兩三年購買包括金融服務在內的379億美元的美國服務產品,為美國在華金融機構提供了業務收入保證,令美金融機構獲得中國市場的先發優勢。惟外資機構在華加速開展業務,首先面臨人才短板,而國內大型金融機構亦可能迎來新一波人員流失潮。

本土化不足 外資避零售短板

在銀行領域,國信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王劍指出,此次銀行領域開放主要涉及兩個業務資質,分別是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以及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A類承銷商。雖然外資本土化已超過十年,但近兩年市場份額大幅縮水,主要並非受到監管政策限制,而是外資自身局限和水土不服。外資網點少,本土化不足,小微和零售業務面臨短板,網絡銀行等新技術亦不領先,現在外資轉而向投行業務滲透拓展。

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服務是本地商業銀行的主要非利息收入之一,如工行資產託管業務在2018年實現收入70.5億元(人民幣,下同)。內地債券承銷業務量也很大,2019年接近8萬億元。「越來越多外國基金經理或大投資者將增加在中國的債務或股權證券投資。外國基金經理一方面需要尋找值得信賴的金融機構為其託管證券資產,另一方面需要在中國尋找良好的證券資產,其中大多數已是美國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外的客戶,未來美國金融機構將可以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全球服務,從中資機構分走一杯羹。」

同時,外國基金經理也可能會很樂意找到熟悉的美國金融機構來提供託管服務,以降低風險的感知。王劍預計,中外資機構在債券承銷和資產託管業務的競爭將加劇,尤其是QDII、QFII的境內託管、外資資管、外資債券投資等市場分額首先會被外資分走蛋糕,但也有利於穩定外資投資信心,帶來更多外資進入做大市場。

大型內資券商仍保競爭優勢

在證券領域,協議比早前承諾提前8個月取消券商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李建認為,加速取消券商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但已是規劃之中的事情,短期應不會對行業競爭格局產生巨大影響。本土證券公司經過多年發展及在資本市場集資後普遍有強大的資產負債表,截至2018年底十大券商總淨資產達9,031億,總收入約佔全行業65%,反映大型券商在行業競爭中佔領先地位,外資券商短期難以打破大型券商現有競爭優勢。不過未來外資券商仍可能會選擇集中發展有優勢的業務,如投行、高端併購、機構業務、跨境業務等。

友邦等外資險企進攻勢頭勁

保險領域的開放一直領先於其他行業。此次協議全面取消人身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及經營氛圍限制,鬆綁股東資質要求。東吳證券金融行業分析師馬祥雲表示,外資首先在品牌歷史、產品特色、精算體系等方面有諸多優點,友邦等公司快速開拓中高端市場,發展勢頭不可小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