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獨特有趣的廣東元宵習俗

2020-02-03

戴永夏

元宵節是春節的延續,也是春節後第一個重要節日。在這「火樹銀花不夜天,萬家燈火慶團圓」的日子裡,廣東也跟全國各地一樣,吃元宵,鬧花燈,放煙火......熱熱鬧鬧地歡慶佳節。同時,它又以許多獨特的習俗,如求子、拾燈、祭祖等,來為節日增光,並展示嶺南文化的豐富多彩。 在廣州等地,過去有元宵節「偷青」的風俗。這天晚上看完花燈,衣茈鮮的姑娘媳婦們便踏蚋a朧的月色,相約去「偷青」。所謂「偷青」,就是到別人菜園中摘取青菜。她們三五成群,說說笑笑,一邊哼茪p調:「天青青,月明明,玉兔引路去偷青,偷了青b人聰明,摘了生菜招財靈」;一邊到別人菜園中「偷」摘b蒜之類的青菜。有些園主早有準備,預先將拔好的青菜分發給她們。姑娘們「偷」到青菜,高興而歸,一路唱道:「偷青偷青,愈偷愈青。偷到天上星,偷到嫦娥梳妝鏡,偷到王母羅斗檠......」文昌縣的婦女「偷青」時,「偷」到青菜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到的則以不挨罵為吉兆。還有的地方,發現有人「偷」自己的青菜,可以去追趕,但不能打罵。

偷青雖是「偷」,但卻「偷」得高雅有趣。據說吃了這「偷」來的青菜,不但能帶來財富、好運,還能使人聰明。《天仙配》裡的七仙女就是因到董永的菜田裡去「偷青」,被董永逮個正荂A才成全了一段美好姻緣。

舊時廣州等地還有元宵夜求子的風俗。求子的方式,一是「拈花祈子」,即到金華夫人祠燒香求子。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曾說:廣州有多處金華夫人祠。金華夫人少為女巫,善擺弄鬼神,未曾嫁人。有一天她失足跌入仙湖中溺斃,死後屍體數日不腐,且發出異香。不久湖中浮出一具木偶,其相貌和金華夫人一模一樣。從此人們便把這木偶當作金華夫人的神靈供奉起來,求子常常靈驗。婦女們有謠云:「祈子金華,多得白花,三年兩朵,離離成果。」這裡說的「白花」指男孩,語出《詩經》中的「華如桃李」。詩中以桃李喻男女,男為白李花,女為紅桃花。這一風俗流傳甚廣,粵西鑒江下游的吳川花橋,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橋上便插滿紅色的白紙花或鮮花,婦女到此必摘上一朵,以求得子。

二是「東行乞子」。據清代李調元《南越筆記》記載:元宵節的晚上,廣州的仕女多東行到神廟裡去求子。她們在神像前供上百寶燈,以祈得添子的好兆頭。得到佳兆後,便從社廟裡提燈回家。如果生了子,來年元宵節還要盛宴酬謝社廟。還有的在元宵節向廟裡「請燈」:用紅柬寫上某宅敬請字樣,黏於燈上。三天後廟祝將所請之燈送至家中,謂之「送燈」,俗信這樣可以生子添丁。再一種方法是「採青宜男」,亦即上面所說的「偷青」,其目的是為了求生男孩。葉廷勳《廣州西關竹枝詞》云:「不夜元宵徹鼓鑼,蓬萊基尾踏春過。宜男俗尚青青菜,採送床頭結子多。」

在廣東海豐一帶,過去還有「拾燈」的習俗。元宵節晚上,龍津河上照例要「放燈」。各種顏色的水燈在江上隨流漂下,當漂到下游龍舌埔至龍山一帶岸邊時,人們競相拾取。拾得白燈者預示荇a中要生男孩,拾得紅燈者預示虓|生女孩。誠如《粵東筆記》所載:「海豐之俗,元夕於江干放水燈,競拾之。得白者喜為男兆,得紅者謂為女兆。」有一首《海豐元夕燈詞》這樣描寫拾燈習俗:「元夕浮燈海水南,紅燈女子白燈男。白燈多甚紅燈少,拾取繁星滿竹籃。」

廣東饒平等地,過去元宵節這天還要祭祖。清代光緒年間的《饒平縣志》記載:饒平的世家望族都建有祠堂,平時每月初一、十五祭祖,而逢元宵、清明、端午、中元、歲除等節日必舉行大的祭祖活動。大埔縣則把農曆正月初六至二十日定為專門的祭祖時間。

祭祖是以宗族為單位,集中到祠堂或遠祖的墓上祭祀。除了敲鑼打鼓、放銃、放鞭炮外,還有舞龍、舞獅、迎景、打八音、放煙花等活動,非常熱鬧。祭祖的「五牲」供品,每家每戶出錢,由專人負責備辦。祭祖結束後,或者是大家集中聚餐,或者把祭品分到各家各戶。在潮汕,元宵節祭祖比春節還隆重,「五牲」之外,祭品中必須備有甜粿、酵粿和菜頭粿各一籠,俗稱「三甑齊」。有的地方,祭祖時還要鄭重地將祖先畫像懸掛在廳堂裡(《潮陽縣志》)。19世紀末的《點石齋畫報》曾登過一篇文章,專門介紹饒平縣黃岡鎮某家新婦祭祖的盛況:「......今歲上元之夕,餘祖循行是例,先僱梨園子弟在祠堂演劇,袍笏登場,魚龍曼行,頗極可觀。後有夫人數輩,翠繞珠圍,錦團花簇,姍姍蓮步,皆到祠內謁祖。一時新郎新婦,貌似璧人,惟見簇簇生新,雙雙下拜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