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百家廊】社區裡的「逆行者」

2020-02-26

雪 櫻

一場新冠肺炎病毒,打碎了庚子春節的安寧,也正在更新或改寫很多人的生活。作為在城市長大的我,第一次直面疫情,第一次感受戰「疫」,第一次在過春節的時候被無數「逆行者」感動得淚流滿面......不能赴鄂「支前」,無法親歷一線,但是,我願用手中的筆記錄社區裡的戰「疫」故事。

過春節本該是萬家團圓,但是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任務最重、最先行動起來的就是社區,我們社區的黨員幹部迅速歸隊,召集轄區樓長、網格員、志願者等,第一時間對武漢回濟人員進行摸底排查。因為我們小區樓層多半沒有電梯,挨家挨戶走訪、摸底,大家都是用腳步丈量安全的距離,把這些義務的工作當成頭等大事。「有武漢回來的人員或車輛,大家及時匯報!」

大家把摸排登記表格交到社區後,社區的工作人員緊鑼密鼓進行整理和匯總,等全部忙活完,已經是晚上九點多,他們累得一句話也不想說。透過窗戶,可見對過樓上燈火通明,映照着他們愧疚的心靈,和疲憊的身軀。因為無處買飯,家屬們提前給做好了飯菜,他們帶飯加班,瀰漫着家的味道的飯菜,涼了又涼,他們卻吃得心滿意足,眼角噙淚。就像展老師發朋友圈說︰「雖然忙到很晚,但是我很開心,轄區居民的健康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謝謝社區的工作人員,給我送來了口罩和體溫計,還有蔬菜和糧食!你們辛苦了!」一位武漢返濟在家隔離居民感激地寫道。無法謀面,但是心靈相通,一位在家隔離的阿姨說︰「雖然你們穿着黑色羽絨服,但是依然是白衣戰士!」我們的社區主任是位80後,誰能想到,大年初二她還在遠在威海的老家,接到通知時,家裡豐盛而可口的團圓飯剛端上桌,顧不上吃口熱飯,她就義無反顧,開啟返程之路,趕回工作崗位。平時,忙創城、忙創衛、忙各種普查、篩查、入戶......一年到頭沒有假期,在崗待命,難得回去一次,「召必回,戰必勝」,她用小家的缺席換來大家的安寧,從她身上我看到了什麼是擔當和責任,不禁濕了眼睛。

第一次社區摸排工作結束後,很快迎來第二次摸排工作。通知在社區微信群裡剛剛發佈,很多黨員秒回報名,年輕黨員義無反顧,上了歲數的老黨員挺身而出,而有位身體欠佳的老黨員說道︰「雖然我身體不方便,但我非常支持社區,如需我能做的事情請告訴我,我會盡全力去做的,辛苦大家!」我再次被感動落淚!

記得疫情防控工作開始那天,街道辦事處有位姐姐整理行囊要去單位,離家時分,她對五歲的兒子說︰「疫情結束時,就是我們母子相見時!」看到這一幕,我的心裡淚如雨下。

有多少「狠心」的分離,就有多少真情的傾注;有多少「小家」的捨棄,就有多少「大家」的安寧。疫情是一場嚴峻而無情的考驗,所有的考驗最終都是贏在人心。疫情隔不斷真情,在我們社區,四面八方的愛就像血小板一樣迅速凝聚,肉眼看不見,心靈卻能感受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不是只有身穿隔離服或護士服的才是白衣戰士,所有投身疫情防控的人們都是白衣戰士!他們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員!

面對疫情,我們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不只是一道選擇題,也是一道必答題。面對疫情,除了救治病患的第一戰場,還有「無感」的第二戰場,後者就是基層社區。

他們是戴口罩、「熊貓眼」的樓組長;他們是挨家挨戶貼告知書的志願者;他們是每天不厭其煩問你測量體溫的社區工作人員;他們是走街串巷、敲門摸排的社區黨員;他們是逆行而上,自嘲自勵的「加班狗」,再多的怨言只能藏在肚子裡......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共產黨員。活多、人少、忙不完,但是他們始終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百姓安危大於天!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社區的黨員幹部用「衝鋒在前沒商量」交付了一份鬥志昂揚的紅色答卷。我所在的堤口路濟齊社區,是個「高大上」的社區,所謂「高大上」,是指面積大、體量大、難度高,轄區有居民區17個,3,702戶,居民近萬人。第一次摸排工作結束後,2月1日下午,社區開展了第二次武漢返濟人員入戶摸排工作。

1月31日通知下發後,樓組長、網格員、黨員幹部紛紛積極響應,年過六旬老黨員王爺爺斬釘截鐵地說︰「我是黨員,衝鋒在前這個沒商量!」很多年輕人深受影響,加入摸排志願紅色軍團。摸排工作做起來並不容易,非常時期挨家挨戶登記排查,各種情況都隨時有可能發生,社區樓組長、網格員、黨員幹部迎難而上,帶着入戶表格,對上次家中無人的進行詳細登記,仍然無人的張貼到訪不遇告知書。

白髮芬芳的支部書記,戴着眼鏡,一絲不苟,和藹的話語,認真的登記,令居民倍感親切。熱心公益的退役軍人,協助黨員志願者開展摸排,他們矯健的身影成為最美的護航。街道城管的先鋒隊員,全力以赴做好匯總監督,還積極志願社區做好安全盯守,他們充分發揮硬骨頭精神。衛計科室的鏗鏘女將,迎着料峭寒風徐徐綻放,她們用腳步丈量社區的疫情防控,有她們在,志願者工作起來就覺得心裡溫暖。在家隔離的武漢返濟人員,成為社區主任最牽掛的對象,「今天體溫怎樣?需要哪些蔬菜和生活用品?有什麼事隨時找我!」他們變身移動的「菜籃子」,送貨上門,有求必應,成為特殊對象最貼心的親人。

前方上門逐戶摸排,後方緊鑼密鼓統計匯總。每次看到劉呈呈,她都被大家包圍,很多人不知道,她的丈夫在市傳染病附近參與疫情防控,兩人三天見一面,「有事報平安,無事不聯繫」,成為他們的約定。家中一歲半的女兒由婆婆看護,孩子感冒拉肚子多天無法去醫院,她是說不出的愧疚。還有一位原地待命的小哥哥,他戴着口罩、東張西望,旁邊還停着一輛汽車,看得人雲裡霧裡。原來,他是機動盯守,如有急需或突發,第一時間開車轉運,保障群眾的安全。請大家記住他的姓名--王寶劍。平日裡是「老黃牛」,任勞任怨,隨叫隨到,疫情防控,他又臨危受命,成為守護百姓生命安全的「尚方寶劍」和「寶藏男孩」。

或許有人會問,「疫情面前,他們不怕被傳染嗎?他們為什麼像打了雞血一般投入摸排?」答案很簡單,「因為需要」。他們不是百毒不侵、不懼生死的鋼鐵戰士,他們是有血有肉、信仰堅定的黨員先鋒。黨有召喚,必衝在前,義無反顧,戰疫到底。這也是我們濟齊社區「人心齊、奪勝利」的紅色秘籍。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