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鵬情萬里】疫情之下人性至上

2020-02-26

趙鵬飛

武漢封城都過了一個月了,疫情的嚴峻形勢,還在持續。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醫療物資、生活物資,也仍舊在向武漢和湖北集結。留心疫情中的點滴進展,會讓你覺得這個國家正在變好,變得更有人情味,更重視人的訴求,更在意人本身。

2月19日,武漢《長江日報》刊登了一個本應讓人感動的新聞故事,這篇報道的引題是「歪歪扭扭7字遺書讓人淚奔」,通欄大標題「我的遺體捐國家」。故事說的是一位罹患新冠肺炎的患者,在危重不治之際,寫下遺囑,要把自己的遺體捐獻給國家,作為醫療解剖之用。可當讀者看完這篇報道之後,居然空前一致地憤怒了。原來,這封遺書不止7個字,而是11個字。在「我的遺體捐國家」這句話的下面,還有4個字「我老婆呢」。生命盡頭,大處着眼,把身後的遺體捐出來,讓科學家盡早找出病源,研製出特效藥,為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作一點貢獻,這是人間大愛,令人欽佩。小處溫情,臨了了,放心不下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是人之常情,也更體現平凡人性的真摯溫暖,令人心碎。

《長江日報》在報道角度上沿襲了以往的標準,選擇對人生大義的歌頌,忽視了普通人流露出的樸素真情。由此引發了巨大的批評之聲,卻也不經意將民眾對人性的空前重視之情流露了出來。在一度英雄主義至上的文化裡,民眾的本真回歸,讓人倍感真實可敬。

2月15日,甘肅省第三批馳援湖北的醫療隊準備啟程。其中,甘肅省婦幼保健院派出的15名護理人員中,有14位女性被集體剃去秀髮變成光頭。在發佈的視頻中,正在剃髮的幾個女護士忍不住淚水滑落。輿論再次憤怒,女醫護人員剃光頭不能成為奔赴一線的標配。此前,有個別女醫護人員為了清潔方便考慮,自己剃了頭髮,獲得了網友和媒體的盛讚。但剪頭髮畢竟是私人行為,況且從未有留長髮就不能在病房救護病患的專業要求。個別醫療機構管理者,為博媒體關注要求女醫護人員剃去秀髮,不僅是形式主義,也侵犯了醫護人員的個人隱私。這樣的民眾之憤,讓人心生慨歎。之後,便再未有類似的現象出現。

「衣白褂,破樓蘭,赤子切記平安還﹗」這是民眾送給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的祝福。大疫之年,抗疫的白衣天使就是衝鋒陷陣的白衣戰士。不斷有醫護染疫病逝的消息傳出,悲傷之餘,有不少人在網絡上發出倡議,應該給殉職的白衣戰士烈士的稱號。此前囿於法規所限,抗疫犧牲的醫護人員不能享有烈士稱號。面對民眾的建議,2月16日,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即刻聯合發文,把抗疫中犧牲的醫護人員納入了烈士評定之列。

在抗疫初期,沒有充分考慮到前線女醫護們例假等身體所需,生活物資保障不充分不體貼,引發了許多人的關注,網上甚至還發起了為前線女醫護募集生理期必需品的倡議。很快,在中央指導組出台的十條愛護醫護人員文件,其中一條就專門寫到要保障醫護人員所需的衛生用品。

為了打贏這場抗疫戰,除了醫護人員主動請纓,捐資捐物的愛心故事,更是不斷湧現。主流媒體一度報道了多位退伍軍人、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把畢生積蓄捐出來的事蹟。民眾在感動之餘,不約而同發出了反對的聲音:這些自身仍需要幫扶的老人愛國愛同胞的精神,值得學習,但他們多年辛苦積攢的錢不能要。

刻意拔高超越人性的自我犧牲精神,格式化的歌頌苦難讚美付出,已經漸漸不被民眾接受了。更貼合人的喜怒哀樂,更符合人的選擇意願,更尊重人的情感歸依,更應該成為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誠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言,這次抗疫是一次人民戰爭,要始終把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