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網教挑戰】網教五大挑戰 貧富差最難解

2020-03-23
■縱然科技便利,電子教學亦難取代傳統課堂。 香港文匯報記者余韻  攝■縱然科技便利,電子教學亦難取代傳統課堂。 香港文匯報記者余韻 攝

新冠肺炎來勢洶洶,香港教界需要停課多月,中小學紛紛結合科技推動網上教學,包括五花八門的電子材料以至實時直播課堂,希望做到「停課不停學」。然而風光背後,網教其實也面對重重困難。

香港文匯報訪問了多名教育界專家與學者,歸納綜合出網教五大挑戰,其中因應軟硬件資源、網上學習經驗,以及家庭認知配套的差異,更容易讓弱勢學生「貧者愈貧」,學習變得落後,問題尤其難解,極需要政府及社會關注與支援。 ■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

【挑戰一】無機用無網上 難達「教育公平」

縱使香港社會科技進步,但對不少基層學生而言,獨立使用電腦、快速無限上網卻屬奢侈品,成為了停課期間推行網上教學的一堵高牆。而當部分學校或學生標榜「一人一機」,同時卻有其他學生因器材、資源問題而被迫缺席,出現「網教變停學」情況,更進而衍生了教育公平問題,正是當下網上教學其中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這次疫情對窮困、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而言是一大考驗,網上或直播教學盛行也可能讓相關學生更陷劣勢。學生大多來自基層的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便因應學生的狀況,上月停課之初將實體練習題及模擬卷快遞到應屆中六考生家中,確保所有人均能好好備試。校長李建文指,要落實電子教學,除了手機、電腦等硬件,上網服務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否則學生只是得物無所用。

他表示,在正常上課日,學校可提供必須的資源和支援,故學生於校外對數據的需求較低。不過,停課期間不少學校以Zoom等形式授課,對沒有「無限上網」的家庭來說,這是一大負擔;加上不少政府設施等關閉,學生也無法蹭到免費WiFi;亦有個別居住茤衁瑣ル矷A房間或只能接收到微弱訊號,需要到街上空曠位置才能上網。所以學校近日積極向外聯繫,為有需要學生爭取上網服務支援。

教大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副系主任劉怡虹表示,「教育公平」指需要保障學生不會因為家庭背景、資源多寡而導致學習過程中出現不公對待,但疫情停課期間,基層學生在教學資源方面得不到應有保障,令差異激化,「無論學生是處於幼稚園階段,還是中學階段,都要確保『教育公平』,應讓所有學生受到相同的保障。」

她認為,既然停課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政府、學界應該反思如何針對電子教學衍生的問題,例如短期內針對學生背景進行教學上的調適,組學校提供必要的器材;或安排少量學生分批回校使用電腦室。

至於長期而言,李建文建議,政府應全盤審視對基層學生及學校的支援,逐步協助所有學生擁有自己的電腦及網絡服務;而由於坊間常用的Google Classroom、Zoom等並非為香港學生度身而設,政府亦可考慮開發專屬香港本地的教學軟件,同時加入烏爾都語等介面照顧少數族裔學生的需求,才能全面推動電子學習。

【挑戰二】教材照搬上網 教學成效參差

「邊個未入Google Classroom未交功課謘H......你再唔交功課你返薛痚O你一個小過呀每個人!」2月下旬,一段教師催促學生網上交功課的錄音在網絡瘋傳,隨即遭惡搞剪輯為Rap歌,被視為過去一個多月師生網上學習的「真實」寫照。事實上,因應停課學校突然全線轉為電子及網上教學,教學模式和教材顯然急就章,除了部分較具經驗的學校師生外,其他人多是摸茈衈Y過河,或只能將交功課、追功課等「照搬」網上進行,實質教育成效成疑。

本身為小學校長的教聯會主席黃錦良指,各校過往推行電子學習的步伐不一,這要視乎學校的文化,小部分教師習慣以電子形式教學,包括錄製影片、製作電子教材等;但亦有教師出現「影片轉換格式很困難」等各種基礎問題。由於教師在技能、習慣、教學法掌握上有所差距,會導致教學成效參差。

停課期間學界採取不同方式進行網上教學,希望盡可能提升教學效能,黃錦良舉例說,除最簡單的提供網上鏈接、電子書供學生自學外;也有學校以「STAR」等平台設計合適教材;因應是次停課時間較長,不少教師會採取錄製教學影片、實時線上授課等形式教學,「這也是教界最想做到,但同時也是較難的方式。」

他認為,由於電子學習仍要面對不少問題,教界普遍認同,以目前情況而言仍遠遠未能完全取代學校課堂,所以很多學校已計劃於復課後重溫相關課題,鞏固學生知識;亦有部分學校因擔心學生經網上學習的內容未夠扎實,故考試範圍亦會作調適,不把此段時間的教學內容納入其中,盡可能確保考試公平進行。

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亦表示,對於電子教學較先行的學校而言,是次停課影響或較少,但對不少學校來說,不僅是學生,甚至教師也沒有太多相關經驗,所以只是停留在將功課電子化、上載教學錄影等措施,大有「為做而做」的感覺,這種形式的教學單向、沉悶,缺少了傳統課堂的互動交流,學習效能遠遜從前。

【挑戰三】停課在家靠父母 未必人人都識教

要讓網上教學達到效益,光靠學校遠遠不足夠,家校合作更是其中關鍵。教大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劉怡虹表示,課堂學習由學校提供應有支援,教師則分辨哪些學生在何處碰上學習困難,繼而作出教學調整,而家長最多只是從旁輔導,而停課期間家長角色更見重要,若學生於家中欠缺適當指導,只會覺得所謂的電子教學只是反覆觀看「脫節的教育電視」,令學習過程更為沉悶。

劉怡虹亦強調,「哪怕家長擁有博士學位,也不一定懂得教孩子」,建議學校設計電子教材時需要提供更多解說,例如在題目旁加上「小貼士」,協助家長引導孩子學習相關課題。此外,教材也不該單向教學,需要提供反思、回饋的部分,令學習過程變得互動。

伍少梅中學校長李建文同樣認為,家庭因素對網上教學成效很重要,「家長懂得上網,並不代表懂得利用網絡資源學習,若家長不懂得搜尋資料、上下載資料等基本技巧,也無法在學業上給予學生支援。」

家校會主席湯修齊指,曾有家長反映,擔憂電子學習的成效不及面授課堂。他表示,由於班中人數眾多,縱使用Zoom等軟件進行實時教學,或錄製教學影片,教師較難照顧學習差異,反而要花時間對個別學生進行電話輔導;若學生有讀寫障礙等特殊教育需要,更需要由教師以特定方式教授,一般家長並不具備相關知識及經驗。

【挑戰四】網絡誘惑無數 如何確保自律

「陳大文同學,起身答問題!」教師一句簡單的提醒或提問,或可讓學生注意力稍微集中在課堂上;但在當下「網課」時期,面對茧L數誘惑的互聯網世界,如何確保學生能夠安坐電腦前,心無旁騖地「上課」,也是學校及家長的另一大挑戰。

香港社會雙職家長普遍,無法時刻「陪太子讀書」。家校會主席湯修齊表示,不少家長反映,即使學校安排實時直播教學,但在無人看管下,擔心孩子亦可以開荓郋З礸﹛u簽到」,又可以開另一個視窗玩電子遊戲,故學生是否自律,對教師及家長來說都是難以控制的情況。他又指,在日常上課日,教師會當面督導,提醒學生交作業,惟停課期間學生變得過分自由,不禁令家長憂慮。

至於學生會否在電腦、手機前「坐定定」,鮮魚行學校校長施志勁指,「就算在正規課堂,學生也會出現分心的情況。」他表示,雖然網教更要求學生自律性,但如果能活動其中特性,將教學材料放上Google Drive、內聯網,亦可產生「7-11效應」,即學生無時無刻都可透過網絡學習;由於停課期間免去了課室「一節課只有35分鐘」的限制,只要教師利用合適支援工具收集學生的答案及回饋等數據,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分析和改進。

【挑戰五】「宅在家」損健康 多做室內運動

疫情持續除學校停課外,社區各項設施或多或少亦因而關閉,本應在校園內「扎扎跳」的學生一下子變得無處可去,只好「宅在家」並長期使用電子屏幕網上學習,對其身心健康均會構成負面影響。

教大近日一項涉約7,000名家長的大型調查發現,在疫情停課下38%小學家長及17%幼稚園家長表示,孩子每日使用電子產品竟長達4小時!教大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副系主任劉怡虹提到,孩子若使用電子屏幕過長時間,除了會影響視力外,也會減少他們進行其他活動的動力,這會嚴重影響頸部、肩部健康,建議家長可以陪同孩子進行瑜伽等室內運動。此外,由於孩子在停課期間無法與其他朋友進行互動、溝通,長遠而言也會影響他們創意、表達能力等。

疫情期間社會難免瀰漫蚙{悶感。劉怡虹亦提醒,孩子的心理安全不容忽視。由於孩子或因為看到家長每天「撲口罩」、新聞上的負面消息而安全感大跌,建議家長在停課期間為孩子安排有規律的生活,讓他們能夠「預測」每天任務,除了可以趁機培養他們的自律精神,亦能提升他們的安全感。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