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專家指出,美國打算用美元淹沒全世界,沒有國家能獨善其身,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外匯儲備國受衝擊可能更大,如何規避不利衝擊、保障自身利益是擺在面前的重大挑戰。
穩定金融 保產業鏈復常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表示,美聯儲大放水勢必加大國際金融體系的不穩定,在金融方面,中國仍保持適當的外匯管制,只要在開放等方面把握好力度,控制好跨境資本的流動,人民幣匯率則需要進一步具有靈活性,就有條件隔絕外部衝擊。在資本市場方面,應進一步發展,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避險工具,鎖定未來風險。
在經濟方面,余永定指出,首先是對疫情發展不能麻痹大意,避免出現疫情反覆,然後就要搞好自己的經濟。經濟進入新階段,首先要使生產鏈、人流、物流、資金流得到恢復,保證產業鏈能夠完整運行,保住生產網絡正常運轉,政府對此要捨得花錢救助支持。等到經濟運行步入正軌後,再考慮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
更關注涉重要民生領域
余永定還說,疫情的衝擊也讓我們更關注涉及生存環境的重大問題、比如糧食安全、資源能源保障等。他建議調查糧庫、石油等儲備情況,拉動經濟的基礎設施投資方向也可以調整到更多涉及重要民生問題的領域,結合疫情帶來的新問題重新安排,如建設足夠的糧庫、油庫,加大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在低油價下在國際市場掃貨石油儲備等。「把自己的經濟搞好,不拆掉金融屏障,可以渡過難關。」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張斌提出,應對危機及國內外形勢,中國應啟動危機應對模式,堅持問題導向,針對疫情本身及其衝擊實施救援和對沖。應弱化對赤字規模的過分關注,財政政策需佔據主導地位,首要目標在於改善民生和企業紓困,其次是基建投資。
需財策主導 增紓困力度
當前是危機應對的非常狀態,眾多國家將財政赤字率增加至過去的3至4倍用於紓困,有的國家甚至達到GDP總量的1.5%至3%。即便是財政紀律性較強的韓國、新加坡、德國也將赤字以罕見幅度增加。
貨幣政策應靈活適度,為財政政策的「積極有為」創造有利環境。張斌認為,儘管中國仍具有貨幣政策實施空間,仍需根據國內經濟增長實際需求,審慎釋放貨幣供給,通過降低存準、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支持商業銀行購買國債、擴大政策性金融範圍等措施,重點保障市場、企業層面的流動性充裕。此外,也需提前關注和應對疫後全球流動性過剩造成的資產泡沫和通脹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