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文憑試歷史科爆出日本侵華「利大於弊」試題風波,教育局要求將該題取消,泛暴派教協卻以謬論袒護該冷血試題,稱考生應「自行聯想」日本侵華的弊處,題目「沒有問題」云云。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昨日反駁指,侵略、屠殺、種族清洗等大是大非的事,完全不應該讓學生在學習及試題中以「利弊」角度討論其正面價值,強調那是「基於人類良知的共識」,批評有人以所謂「開放題」嘗試合理化試題,是「完全失焦的詭辯」,呼籲教育界應反思使命,「不要讓教育專業蒙羞。」
康陳翠華昨以「歷史教育所為何事」為題於教育局網頁撰文,指中小學歷史教育在於認清基本史實,訓練學生思維,建立人文、道德及歷史方面正確價值觀。對於是次問題試題,她強調侵略屬於大是大非,根本不應該以「利弊」角度衡量,試題資料中的接受外國援助,更不可與戰爭中人命傷亡比較,成為互相量度、互相抵消的「利」和「弊」。
試題信度效度難以量度
至於從考試技術角度,康陳翠華指,試題只提供1905年及1912年偏向日方援助資料,重要性與侵華暴行完全不成比例,卻考問1900年至45年更大時空事件,命題偏頗極不理想。另外,雖然題目有提醒考生可「就自己所知」回答,但該時間段的中日關係錯綜複雜,即使是大學學者亦要慢慢梳理,而一題實際考試時間僅約20分鐘,要求高中考生處理是「完全不合理,也沒有意義」。
她表明,有關設定令試題的信度和效度難以量度,取消是合理及負責的做法,亦符合學生的利益。
她又重申,局方對試題嚴重傷害於侵華戰爭受苦的國民深感遺憾,而想到考試於教育的「指揮棒」作用,擔心「日後會否鼓勵教師要教授學生量度日本在這個年代對華的各種『利』跟侵華的『弊』孰多孰少、孰輕孰重,實在難以想像」,強調局方有職責維護教育專業,並強烈呼籲各教育崗位的人士反思教育使命,「不要讓教育專業蒙羞!」
促考評局跟進《蘋果》報道
另外,就攬炒派《蘋果日報》企圖轉移視線,誣衊局方提早得悉涉事試題「設局嫁禍」,又涉破壞考試保密制度,公開披露擬題員的身份及背景,教育局發言人回應指,留意到有媒體涉及「深度形容審題機制」,憂慮保密資料有所洩露,已要求考評局嚴正跟進事件。
發言人又說,是次爭議重點是出題的適切性,希望外界切勿被蓄意誤導,或轉移視線。至於某些媒體和團體對教育局的失實指控,及惡意政治抹黑,挑撥學界情緒,教育局深表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