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加強國民教育 助港青拓機遇

2020-05-21
■圖為去年的升旗儀式,多達2000名港青參加。 資料圖片■圖為去年的升旗儀式,多達2000名港青參加。 資料圖片

代表獻策推動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實現個人價值

香港年輕人是建設國家、建設香港的未來希望,培養有擔當、有能力、有抱負、有國家觀念的下一代,是全社會始終關注的話題。惟過去一年的社會亂象,見到有青年被人煽動、誤導參與黑暴而斷送前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於明日開幕,多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均對有年輕人被捲入政治事件感到痛心。有代表將在兩會期間建議未來加強國民教育,幫助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在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等多個新機遇中,實現個人價值。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根茂、杜思文、郭家好

譚耀宗:大灣區發展空間闊

過去一年,許多香港年輕人被捲入亂港的政治事件中,但中央對香港青年的關心始終未變。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表示,中央特別支持香港發展、關心香港年輕人,只要代表提出的辦法可行、年輕人接受,相信中央都會支持。

他表示,自己曾在升學、培訓、在國企就業等方面提出的有利於青年發展的意見,都獲中央支持,而為香港年輕人爭取參與外交領域、「一帶一路」發展的機會等,中央亦沒有表示拒絕,但重點是香港年輕人要有這樣的承擔,要給中央信心。

譚耀宗強調,大灣區對所有香港人,包括年輕人來說是很好的發展機遇,讓香港和廣東省9個基礎比較好的城市加強合作,為香港加大很大發展空間和機遇,「本來大家熱火朝天、出謀獻策要發展大灣區,這個時候出現修例風波、『反中』情緒,浪費了一些時間,但大灣區不會因為香港小部分人抗拒、不理解而不做。」

他指出,畢竟香港地方有限,大灣區給香港年輕人提供很多機會,讓年輕人去創業等。他希望通過先有人在大灣區其他城市成功開拓事業,之後再分享經驗,透過成功例子帶動其他,並希望能透過提供發展機會感動年輕人,而非糾纏於價值觀、意識形態。

陳勇:認清身份突破瓶頸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表示,自己是次在全國兩會提出的建議包括了青年發展範疇。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會為香港年輕人帶來新機遇,但香港青年必須加強了解國家歷史和國情,認識自己的國民身份,在投入國家建設的同時尋找自己的發展機遇。

陳勇表示,今年兩會期間,他將在民生、青年發展、為香港突破瓶頸及創造經濟新亮點等方面提出建議,特別是香港社會廣泛關注的青年發展。他坦言,香港在培養青年發展方面做得遠遠不足,未有讓他們充分了解國家歷史及國情,令他們容易被別有用心者利用,不少香港青年參與到持續至今的黑暴就是明證,而這與香港整個教育制度及青年政策有關。

他引用人生哲學的三大問題,分別是「我是誰」、「由哪裡來」、「到哪裡去」來分析香港的青年培養工作。陳勇認為,在「我是誰」方面,需要幫助年輕人了解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由哪裡來」就要青年回顧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當中所經歷的苦難及曲折,看國家是如何發展而來;「到哪裡去」指青年的未來及目標方向發展,即香港已發展到瓶頸,政府可資助和支持香港青年走出去,如到大灣區發展,或沿荂u一帶一路」去留學、交流。

「大灣區可以突破香港鼤~頸,而且香港地方細,如果唔同大灣區結合,就等於冇髐@個後花園。」陳勇說,雖然中國的起點低,但不斷努力尋求進步,故現時中國在文化、制度、人文、科技創新及經濟方面已經是世界第二,何況這種成績不是自封,而是世界有目共睹。他說,如果香港青年不參與進國家的發展,其實是錯失了機遇。

他相信,香港的青年能想通,但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機會及先行先試的成功例子,他舉例,曾有學歷不算高的港青獨自到佛山創業發展,「當時全家同朋友都反對,覺得佢鬗漲a乜人都唔識,可能會被人呃。」但由於得到當地的創業協助,這名青年現在接獲的訂單已經應付不來,更帶動了很多人願意回內地發展。

同時,陳勇正逐步爭取港人到內地發展時與同胞相等的福利,並希望將回鄉證直接變成內地公民的身份證。他認為,當福利越對等時,相信大家的國民身份的認同感會越強。

葉國謙:創造便利北上條件

香港在教育、考試中都出現諸多扭曲歷史的內容,香港國民教育一直被指有所欠缺。在今年兩會期間,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行政會議成員葉國謙主要會就加強國民教育等議題提出建議。

他指出,香港回歸23年,教育界仍出現顛倒歷史的情況,充分顯示需要加強香港青年認識國家的能力,茩咱[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讓香港青少年、中小學校長對國家國情、發展增加了解,亦有利於推動兩地、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交流。

在提供良好的發展機會和條件的同時,葉國謙強調,年輕人必須樹立遠大的抱負和目標,但他坦言,當前的就業環境確讓許多年輕人感到沒有前景,薪水與20年前相若,升職空間亦不比從前,年輕人確實面臨上流難的問題。

他認為,大灣區為年輕人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和機遇,故希望增強兩地融合,為年輕人到大灣區其他城市謀發展創造便利條件。

考慮到年輕人一旦北上工作,家庭和子女教育問題必須解決,他希望推動區內其他城市向深圳看齊,允許香港居民入讀公立學校,並形成配套制度,進一步放寬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為青年尋找更多上流機遇。

黃玉山:正向教育消除偏見

「我一輩子都在做教育,未來是年輕人的,我們一定要關心年輕人。」今年兩會將就高等教育等提出建議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希望透過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等多種途徑,為香港的年輕人謀求更好的教育和出路。

不過,香港下一代培養的現狀,令黃玉山感到擔心。他表示,香港青年面臨許多問題,包括對國家、歷史以及「一國兩制」缺乏了解,缺乏正向教育等。社會上有別有用心人士,正利用年輕人的這一現狀慫恿他們參與違法犯罪行為,甚至有不少年輕人正面臨法律的制裁。

黃玉山直言,作為教育工作者,看到青少年因為參與違法事件而接受審判,感到很難過,雖說學生是容許犯錯的,但若干犯刑事罪行,就必須承擔法律後果。他強調,香港一直崇尚法治,如今更必須堅守法治,必須明確反對暴力和攬炒,必須依法懲處犯罪行為,以儆效尤。

認識中國 去妖魔化

黃玉山說,如今許多香港年輕人對內地有誤解,學生缺少真正了解中國歷史的機會,社會上也充斥妖魔化內地的言論,這些狀況必須要改變。在香港長大並接受教育的黃玉山坦言,自己亦是在加拿大求學時逐漸產生了國家和民族認同感。

他直言,旅居海外、接觸外國人,才慢慢感覺到自己的根在中國,亦開始主動認識國家,建立主人翁的心態。從自己的經歷中,他相信通過耐心地解釋、增加香港學生赴內地交流活動、加強正向教育等,改變香港青年人對內地的誤解,加強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仍十分可行,而特區政府在幫助青年、教導青年等方面亦責無旁貸,同時,為培養好下一代,社會各界人士亦都要不斷努力。

民記九建議 加強識國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97年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經歷了百多年的殖民統治後終於回歸祖國,從此進入嶄新的時代。這是一件值得中華民族共同慶祝的大事。

然而,香港雖然回歸祖國已經二十多年,但香港人尤其是青少年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學習與傳承方面存在缺失,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認識不足,甚至出現傳統文化傳承的斷層,令香港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感存在不足。

令人震驚的是,即使是教授中國歷史的教師,對國史的理解也出現關鍵性錯誤。例如近日在香港可立小學的小二常識課網上教學片段中,負責教師在片中旁述介紹鴉片戰爭時,稱「英國發現中國很多人吸食煙草,為了消滅鴉片,派兵攻打中國」。這個說法完全顛倒黑白,明顯不符合事實。

因此,提升香港人,包括青少年和教師對中國歷史、中華文化及當代國情的認識,就顯得非常有必要。就此,我們提出9項建議,包括成立專責機構以更好地規劃及推動相關工作,並吸納一定比例的香港專家加入,以提出更有針對性的建議,更好地協助推動國情教育。同時要加強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如哲學思想及中國歷史等,包括將更多內地的珍貴歷史文物運到香港進行公開展覽。

教育方面,應完善香港學校與內地進行交流學習的長效機制,把參加內地的歷史文化交流作為香港學校一項實踐性教學項目,讓所有香港大中小學生都有機會參加學習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主題的交流活動。並推動更多香港與內地的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加強兩地青少年交往,透過朋輩交流加深港人對國情的認識。同時應加強對香港青少年,以及香港大中小學校長、校董和教師的當代國情和歷史培訓。

而內地駐港機構也可多舉辦公開的講座,邀請內地學者到香港講解國策、國情、歷史及外交政策等。並鼓勵及推動民間交流合作,借助民間的豐富資源和智慧,共同推廣中華文化、中國歷史和國情教育。可考慮在珠三角地區設立港澳青少年交流培訓基地,以接待港澳青少年進行中華文化、中國歷史和國情教育、企業機構參觀以至兩地學生交流等活動。同時有關部門可製作更多相關的節目,並透過多元化渠道包括互聯網及電視頻道等發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