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記者手記】思念止於哀傷臻於慈悲

2020-06-02

採訪前的準備,曾令我深感艱難:如何採訪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如何提出諸多殘忍問題,如何讓一名母親再三講述悲痛經歷中的瑣碎細節......但採訪時,這些在郭爽女士懇切誠摯、深情款款的講述中,漸漸全部消融。

「我是一名資深的心理諮詢師,擁有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認證,但是在女兒離開我的那段時間裏,我覺得什麼都抓不住。我是麻木的,我的先生也是麻木的,我們把自己鎖在創傷膠囊裏。她走的第二年,我通過冥想,與我的果果對話、傾訴、正式告別。後來,我又使用了心理學專業領域內許多處理悲傷的方法,終於可以勇敢前行。」

郭爽女士說,採訪的前一天,她坐在公園的鞦韆上,想着「我家果兒最會蕩鞦韆,不用誰推就能蕩很高,媽媽就一直學不會」。然後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郭爽身體稍稍前曲,竟然自己蕩起鞦韆--和女兒一樣。「這是一種神奇的連接,我們能感知到彼此。你說對嗎?」

郭爽告訴我,女兒的骨灰盒至今放在家中,她與丈夫常常躺在女兒的床上,或靜靜地捱上一時片刻,或有一句無一句地聊聊生活。「孩子的爸爸平時不顯露什麼,但他每次去女兒的房間,都待很久很久......」郭爽女士將對女兒的愛與思念娓娓道來,這份愛因博大而高貴,這份思念止於哀傷、臻於慈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