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專家解讀】城市建設須綜合統籌防洪與排水

2020-07-14
■ 昆明主城區再次開啟「看海模式」,多地出現淹積水。  中新社■ 昆明主城區再次開啟「看海模式」,多地出現淹積水。 中新社

入汛以來,南方降雨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多地再現「看海模式」(指城市持續大雨天氣,排水系統不暢,地面積水的現象),城市內澇幾成頑疾。對此,多位專家表示,造成內澇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還是城市排水系統不足,歷史欠賬多,城市政績觀需要革新。

城市內澇是指由於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原副總工程師程曉陶表示,今年一些城市呈現出「因洪致澇、因澇成洪、洪澇混合」的特點。

河流水位升高,形成洪水,一方面來自於暴雨影響,另一方面也來自於排澇系統集中排放,此時是因澇成洪。如果河流水位過高對排水系統產生頂托,甚至倒灌,這就是因洪致澇。「洪」和「澇」之間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關係。所以,無論城市還是鄉村,談到防洪,不能是住建系統只考慮排水的事,水利部門只考慮防洪的事,而是要以流域為單元,去統籌考慮排水和防洪之間的關係,綜合應對洪澇災害。

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減災與應急管理學院教授李京表示,當前不少地方正在積極解決城市內澇問題。有的在推進「海綿城市」,讓地面減少硬化,增加可滲透面積。一些城市在比較容易積水的地方修建了「地下蓄水池」,待雨季之後可以用來澆灌綠植等。還有很多城市裝備了遠程排水車,遇到緊急情況可派車抵達現場。

他說,「當然怎麼解決內澇問題,從技術角度來講也有很多方面需要摸索。例如:怎麼建設『海綿城市』,讓它在投入不太大的情況下發揮較好的效果。」

倡改革政績考核方式

近年來內地城市內澇已成頑疾,暴露了很多老城區基礎設施欠賬多的問題。有專家表示,很多地方的排水標準低,部分城市僅為「三年一遇」或「五年一遇」標準,而一些發達國家排水標準是「十年至十五年一遇」。

的確,老城區基礎設施改造投入大,耗時長,治理難,對於一些急功近利追求政績的城市主政者似乎「得不償失」。因此,要根本解決城市內澇的歷史欠賬問題,不僅需要加大投入,更需要改變城市管理觀念,改革官員政績考核方式,由光鮮的外在指標轉向隱性內在質量。

■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