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唐樓劏房 680呎「一劏七」 廁所最搶手

2020-08-25
■記者實測單位的睡房只有25呎,放置一張單人床後,只剩半個階磚闊的通道,連衣櫃也容不下。■記者實測單位的睡房只有25呎,放置一張單人床後,只剩半個階磚闊的通道,連衣櫃也容不下。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電影《七十二家房客》,描述一屋分租幾十戶人家的低端人口生活,40多年過去,這種蝸居生活每日仍在上演。香港文匯報記者早前入住一個「一劏七」唐樓劏房,親身體驗蟻民的生活百態。在約680呎的單位裏住近十人,公用廁所是全屋最忙碌的地方,返工放工的梳洗高峰,住戶要輪流使用,女住戶每次用廁更要地氈式查看有無安裝針孔攝影機;記者居於僅25呎如獸籠的睡房裏,侷促難耐一周後,要靠偶然到樓下遊蕩至深夜才不至於「屈到病」,或許是「同是天涯淪落人」,夜遊期間竟遇見另一名同屋住戶在公園飲悶酒,共譜有家歸不得的劏房悲歌。 ■圖/文:香港文匯報專題組

政府統計處2016年的數據顯示,全港約21萬人蝸居劏房,起居飲食也在一個數十呎的空間裏,當中的苦澀滋味不足為外人道。正如記者第一次隨地產代理到該個位於九龍城區的唐樓劏房「睇樓」,剛翻新的緣故,記者第一印象是「勉強可接受」。

目測整個單位未劏前約680呎,之後劏成七間面積介乎25呎至60呎的睡房,住戶需共用廁所和廚房,而記者的G睡房只有25呎,放置一張單人床後,只剩半個階磚闊的通道,連衣櫃也容不下,衣物只能掛在氣窗窗花上,記者自我安慰說:「起碼還有自己的房,仍有私隱!」於是很爽快以月租3,500元承租。

單位交吉滿布煙灰垃圾

然而,正式入住當天,記者即時想縮沙:「真係幾難頂!」單位交吉時滿布煙灰和垃圾,記者必須大掃除,以為地方細打掃容易,事實剛相反,單是翻轉床架及床褥抹洗已絞盡腦汁,輕輕一推床架已被房門卡住動彈不得,捐窿捐罅打掃至夜深。

當記者準備梳洗安睡之際,發現公共廁所正有人使用,唯有在自己睡房呆等,與這間房相處大半天,此時靜下來環看四周,翳焗感直湧入骨髓,睡房沒有窗戶,只有一道面向走廊的氣窗,冷氣機全天候開動,但始終無法呼吸到鮮風。

與其說這裏是劏房,不如說它是「摩登板間房」,房與房之間用木板分隔,再在木板上加批盪,令人錯覺是實牆。

木板的隔音效能奇差,憑聲已能幻想到隔籬住客的一舉一動,果然廁所傳來「卡」一聲,佔用廁所良久的住戶出來了,記者馬上開房門一看,一名年約40歲的男子,手拿恤衫及沐浴露從蒸氣騰騰的廁所步出,臉帶冷漠與記者有一秒眼神接觸,然後他匆匆走進E睡房。

為爭分奪秒休息,記者帶同睡衣及「私伙」沐浴露衝入廁所,那兒的抽氣扇馬力極弱,廁所霧氣沖天,沖洗短短十分鐘已悶熱得透不過氣,草草完事便回房。

鼻鼾聲蚊子聲 如環迴立體聲

忙碌一整天,但躺在劏房床上徹夜難眠,刺眼的燈光從氣窗透入房;而且隔壁住戶的動靜,如冷氣機運轉聲、開關房燈的聲響、鼻鼾聲和蚊子聲,猶如環迴立體聲,聲聲入耳。夜闌人靜時這些雜聲更覺吵耳。最要命的是業主留給住客的單人床,因為房間太小,容不下市面單人床架,業主要度身訂做,但弔詭的是床褥卻沿用市面標準單人尺寸,故置在床架上時,外側的床褥無床架承托便凌空凸出,記者一轉身頓失重心馬上驚醒。

半夢半醒熬過第一晚,之後還有許多個徹夜難眠的晚上,可以怎麼辦?記者長嘆一聲:「頂硬上!」然後乖乖穿鞋準備上班,但在狹窄的環境裏,連簡單的彎腰繫鞋帶也是極高難度動作,因為一彎腰,腳已無空間提起。置身小小天地,舉步維艱是劏房生活的寫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