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經濟 > 正文

【疫後新形勢 經濟雙循環之一】國內大循環 重在補實體經濟短板

2020-09-03

專家解讀「新發展格局」 挖掘潛力增抗衝擊韌性

新冠疫情加上中美關係惡化,不單令各大經濟體陷入低谷,亦導致全球化產業鏈脫u風險增大,中央在此背景下提出「雙循環」的重大決斷,「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香港文匯報近日訪問的多位經濟學家均指出,當前階段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重點是挖掘消費潛力,提高關鍵技術和重要產業鏈的可替代性和抗衝擊韌性,補齊實體經濟短板。■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

5 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首次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全國兩會期間進一步提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到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將「逐步形成」改為「加快形成」,8月24日習近平在與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時又提「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至此這一決策上升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的戰略部署。

藉以紓緩外向型經濟矛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部原部長趙晉平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表示,「雙循環」戰略要解決兩個關鍵矛盾,它們是過去二十年堨~向型經濟模式的副產物。其一,國內生產高度嵌入全球供應鏈的同時,關鍵環節和領域缺乏足夠保障。未來在新的複雜外部環境下,生產效率與安全穩定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國內生產環節有很多短板要補。其二,中國崛起讓中產階級越來越需要品質更高的產品,滿足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國企業為滿足外需積累起的強大生產能力,不能服務國內的潛在需求。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所長黃群慧則認為,「雙循環」發展要帶來兩個「改變」。一是改變激勵出口的政策導向,二是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改變出口導向下中國位於價值鏈低端的國際分工地位。另外,以國內經濟循環為主體,並不意味茪ㄜ奏灠篕皒g濟循環,而是通過暢通國內經濟循環,使國外產業更加依賴國內供應鏈、產業鏈以及國內消費市場。

提升核心技術 短期成本增

不過,當前階段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側重經濟安全和增強產業鏈抗衝擊的韌性,短期可能要付出成本和代價,比如核心技術有差距的關鍵部件國產替代過程中增加成本、損失效率,原材料國產的生產成本上升,出口轉內銷產能過剩等問題。

從長期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提出,所謂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實際就是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需要補齊實體經濟的三大短板:基礎產業效率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壟斷;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夠大;基礎研發能力較弱。

要補齊短板,需要推出針對性措施。劉世錦提出,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通信、金融等基礎產業領域的放寬准入、促進競爭上,要有一些標誌性的大動作。「比如,石油天然氣行業的上中下游全鏈條應該放寬准入,通信行業應允許設立一兩家由民營資本或包括國有資本在內的行業外資本投資的基礎電信運營商。這樣的改革既可以帶動有效投資,更重要的是降低實體經濟和全社會生產生活的基礎性成本。」

劉世錦還提出,要改進和完善社會政策,提升人力資本素質, 「比如杭州、深圳等創新居於前列、科教資源豐厚的城市,像當年辦經濟特區一樣創辦研發特區,在招生、人員聘用、項目管理、資金籌措、知識產權等方面突破現有體制機制的不合理約束,營造有利於自由探索、催生重大科學發現的機制和文化。」

中等收入群體需增加一倍

「國內大循環的基本要義是,利用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規模經濟,帶動商業創新,再帶動技術創新,將消費能力轉化為生產能力和創新大國。」劉世錦建議,把中等收入群體倍增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的另一重要戰略,即中等收入群體由現在的4億人增加到8億人,這意味6億月入千元人群中,大部分收入將翻倍。只有壓縮政府公共支出、減輕公共體系運行成本、更多讓利於民,才能真正建立起「以內循環為主」的經濟格局。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傳統內循環的關鍵是城鎮化,基本社會服務普及化,改變地方官員激勵機制,把消費相關稅收交由地方政府。」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所長黃群慧:「雙循環需兩個『改變』,一是改變激勵出口的政策導向,二是改變出口導向下中國位於價值鏈低端的國際分工地位。」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雙循環需相對完整獨立的產業結構,保證糧食和能源安全,建成製造業強國。」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雙循環發展需要改變過去的外向型產業生態系統和促進出口的政策體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部原部長趙晉平:「雙循環要解決兩個關鍵矛盾,一是平衡生產效率與安全穩定的矛盾,補齊國內生產環節的短板,二是過去服務外需的生產能力轉向服務國內需求。」

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香港可在外循環中發揮新作用,中國外匯儲備資產或許可以在今後更多地配置在香港,減少對低收益且有安全隱憂美國國債的配置。 」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利用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規模經濟,帶動商業創新,再帶動技術創新,將消費能力轉化為生產能力和創新大國。」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產業鏈前端和後端缺失,讓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面臨困難。」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