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清代曾崇尚儉樸之風

2020-10-12

戴永夏

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這一政令,切中時弊,大快人心,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

提倡節儉,反對浪費,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過去歷朝歷代都比較重視。為使國家長治久安,統治者都大力倡導節儉之風。我國清代有些時期,在這方面就很突出。清代的乾嘉盛世,就以風俗儉樸聞名。

據民國年間高照煦的《閒談筆記》記載:「......乾嘉之間,風俗儉樸,邑人男女皆布衣,請客只吃雜麵。俗以豌豆去皮,同麥磨之,曰雜麵,加沙蒿麵和之,能為極薄極長麵條,食之最省。」作者還以自己家為例。嘉慶年間,他家曾是陝西米脂縣的首富,其先祖從山東、河南等地販來布匹,賣給當地城鄉的一些商販。年終結賬時,先將鄉間小販的欠款結清,城內商販的欠款則放到來年春天結算。為了「聯絡感情」,年年他家都先備下「盤子飯」,邀請城內的商販赴宴。這些商販在宴席上就承諾來春將賬結清,無一拖欠。這裏所說的「盤子飯」,就是用瓷盤盛菜,每席只兩三盤菜,主食則是蒸饃和小米飯,這在當時已算是很豐盛了。對此,作者十分感慨地說:「蓋當日商號家家儉樸,均有銀錢;今日奢華日盛,而實則家家空虛也。」

至於政府官員的節儉廉潔,清代也有相當嚴格的規定。據瞿兌之的《杶廬所聞錄》記載,在清代,「中央官吏絕對沒有濫用官物的機會,部員長官,雖貴至親王,不能私使所屬之官員、差役供私人服役,這是歷來有禁例的。事實上也絕對沒有聽說用屬官作自己的書記、庶務、會計者,至多只有一班好趨走逢迎的滿司員時常出入於宅門而已,然而絕不能以衙門裏的會計、庶務作自己的會計、庶務也。至於漢司員,更不肯作趨走逢迎之事。」當時還規定,官吏不能因私使用衙門裏的車馬,吃衙門裏的膳食,因為這些費用都已由國家給予固定的養廉飯銀了。至於當時的外交官員,他們似乎可以公私不分:住公家的衙署,可以指揮公役供私人奔走,一切公物都可以自由使用。不過這是因為外交官的經費都是以人為主而不是以官職為主,他這一任的公物等於國家支付一筆錢給他,聽任他自己支配而不問盈虧。即使他濫用了公物,也不會使國家蒙受損失。對比一下當今的某些官員,公車私用,私宴公請,公費旅遊......變着法子花公家的錢為自己撈好處。這些即使在封建社會,也是不被允許的。

在這種儉樸之風的影響下,統治階級內部也出現了一些勤儉節約的好典型,其中最著者的要數道光皇帝。即位之初,他就頒布了一條節儉倡議書《御制聲色貨利諭》,並率先垂範。他在飲食方面尤其節儉,平時少葷多素,每餐不過四樣菜餚。各種生日、慶典能省則省。有一年給皇后過40大壽,當王公貴族與文武百官喜滋滋地上席時,一下子驚呆了:每人桌前只有一碗打滷麵,上面放一點肉末--這還是道光為了給皇后慶壽,特批御膳房宰了兩頭豬。另據史料記載,道光皇帝在位30年,宮內的開支每年不超過白銀20萬両。這與每天個人開支就近1,000両的慈禧太后相比,實在少得可憐。《清稗類鈔》上還說,道光皇帝曾經有件黑狐端罩,襯緞稍為大了點,他便令太監拿去四周添皮。內務府報告說這樣改一下需要上千両銀子,道光聽後大驚,忙說不用改了。他還有條套褲,膝蓋的地方不小心弄破了,後來就讓內務府的人在上面綴了一圓綢,即所謂的「打掌」。大臣們見了,紛紛傚仿,也在膝間綴一圓綢,竟然風行一時。

地方官員有的在節儉方面的事跡也很感人。如光緒年間江西布政使李嘉樂和陝西布政使李用清,就是廉吏中勤儉節約的突出典型。李嘉樂在山東任知府(相當於地級市長)時,禁止眷屬食肉,讓清掃工在衙署後院種菜,供全家食用。晚上點燈的燈油,他也親自掌管,每晚給每個房間舀上一小勺,不夠也不許再添;至二更不熄燈者,必遭他責罵。他甚至還責備其妻浪費,要讓僕人鞭打她......由於他生活儉樸得有些過分,所以世人都稱他是「一國儉」。另一位廉吏李用清就更「摳門」。他在做蘇州知府時,聽說一家熏臘店做的麵餅價廉味美。這種麵餅是將生麥麵貼在滷鍋的蒸桶外面,因煮沸的肉汁易從蒸桶上面溢出,這溢出的肉汁便滲入麥麵中,滷鍋燒開後麥餅也就熟了。一些窮人吃不起滷肉,便買這樣的麥餅當作肉食。李用清看中了這種麥餅,便告訴某中丞,定做這家熏臘店的麥餅供他家食用。一個「地市級領導」,竟吃這樣的飯食,未免太寒磣,因此被當地人一些人傳為笑柄。

李用清在任陝西布政使時,全家只食蔬食,不吃葷菜,連他的老母親也嚐不到肉味。有一次他母親病了,其妻偷着買了點熟肉讓老人吃。李用清發現後,憤怒地將肉擲到地上。老人家嚥不下這口氣,便帶着兒媳來到長安縣署,在知縣面前告兒子不孝,決心返回原籍不再回藩署。李用清一看慌了神,懇請臬道首府的官員幫着做工作,讓他們派妻子到縣署去勸說老人。最後李用清又親自出面,將老母和妻子接回家中......後來,李用清遭彈劾罷官,回到老家。數年後,慈禧太后又重新起用了他。在離家赴任時,他捨不得僱用車馬,決定步行進京。從故鄉到北京3,000多里路,他硬是靠步行走完的。都城的人聽說後,都感到很驚訝,稱他是「天下儉」。

這兩位官員的共同特點是寧肯自己多吃些苦,也不願多花國家一分一釐的銀子。他倆的節儉雖有點「不近人情」,但他們的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精神,不能不令人敬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