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 雲
表妹是一所初級中學的語文課老師,對當班主任男同事張老師非常讚賞。張老師這個人平時言語不多,很少對學生咋呼這個、咋呼那個,顯得定力十足,尤其對待學生犯錯誤、違反紀律比較看得開。有時張老師挨了校長和主任批評,也從未把怨氣轉嫁給學生。張老師用良好的個人定力控制情緒,在張老師循循善誘的開導下,後來班上榮譽感持續增強,正氣不斷上升。
表妹說,張老師適當淡泊榮譽感,耳朵裏能聽得進不好的消息,具有很好的控制性。他放棄短淺目光,把班級目標定得長遠一些,開闊一些,美麗一些,浪漫一些。張老師平時總是鼓勵同學們堅持長遠目標,養成平時自覺做的好習慣。有一次晚讀,教室沒電,很多班級都沒有讀書聲,張老師走到自己班級時,卻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原來是班長自覺帶領同學們背書。看到學生們的進步,張老師欣慰地笑了。
另一個當班主任的女同事郭老師,她帶的班級貼滿了獎狀,流動紅旗每周掛,幾乎每時每刻都把班級榮譽舉到高處,只要聽到對本班不好的消息,班上就會掀起一場軒然大波。有一次,作為語文課老師,表妹如實登記了這個班幾個學生的曠課行為,郭老師知道後在教室裏狠狠地批評他們,並說了過頭的話。下課後,其中一個學生在黑板上寫了很多罵表妹的話。表妹向郭老師反映這個情況,郭老師卻笑而不語,明顯有些「護犢子」的傾向。
郭老師並不認為自己定力不夠,反認為自己咬定青山,鬥志滿滿。須知,定力不是衝鋒號,平時要忍得住、看得開。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認為自己定力很高,寫了一首詩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然後,便命書僮一個人划船過江,送給佛印和尚觀賞。不料,佛印題了一句:「狗屁不通!」蘇東坡看後,氣得不行,馬上過江來找佛印評理。佛印笑着問:「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為何我只放了一個屁,你就坐不住了?」蘇東坡突然大悟,自嘲道:「剛言八風吹不動,誰知一屁過江來......」面對臉上貼金之事和大大小小的榮譽,如何去掉內心的浮華躁動,拒絕誘惑欲望,練就心地清淨、堅固理念、克制物慾、適應環境的意志,真的不容易。現代生活缺少佛家戒律的約束,要依靠自身的長遠定力。定力是處變不驚,是隨遇而安,每一種境遇也都有愜意境界;定力是潔身自好,是鍥而不捨,堅持一個目標,便拿出屢敗屢戰的準備,擁有鐵樹開花的自信。定力如磐,才能行走無疆。
人貴有恒定,明從靜中來。《左傳.襄公》載:魯襄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58年,宋國有個人得到一塊寶玉,準備將其獻給宋國賢臣子罕。宋人說:「我找玉工鑒定過了。玉工認定它是寶物,我才敢獻給您。」子罕說:「我以『不貪』為寶,你以玉為寶。你把玉給了我,你自己就失去了寶;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失去了『不貪』這個寶。這樣,你、我都失去了寶,倒不如各守其寶。」宋人見子罕不收,只得以誠摯之言相告:「我一個普通百姓若留着這稀世寶玉,一生將會不得安寧,所以請您務必收下,具有大德之人才配擁有它。」子罕聽完這番話,心中非常感動,命玉工對寶玉進行加工雕琢,然後送到市場上賣掉,再把賣玉的錢交給宋人,並派人護送他回家。這便是成語「不貪為寶」典故的出處。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擁有定力的人,不畏誘惑,會走得更遠;相反,無定力、無律則的生命,朝令夕改,必然出現枯竭。所以,定力是一種堅守,不為眼前利益引誘,不為短暫風向所惑,不為身邊輿論所左,不懼流言,笑納委屈;定力更是一種責任,一種付出和擔當,是在所不惜的執着和願意。無論身處順境或逆境,這種心力愈磨愈堅。「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就是要內心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那份隨意和淡定。
25年前,一個聾啞小男孩在火車站與媽媽走散,從此他的人生像蒲公英一樣,不斷飄蕩。他去過雲南、廣西、貴州、湖北很多地方。而在家鄉,他的戶口早已被註銷,他的信息只留存在早年家裏一本宅基地的小冊子上。無論走到哪裏,像有定律一樣,他只圍着火車站轉。撿瓶子、擦皮鞋、搬行李,攢到一點錢,他就扒上運煤車,換個城市,繼續找媽媽。一年又一年。居無定所地流浪了將近10年,他在湖北宜昌安定了一段時光。60元錢一個月租了房子,認識了開出租車的楊師傅。當時,楊師傅的兒子剛出生,因自己要開出租車,就託他順便照看孩子。為什麼會信任一個沒有身份的流浪者?楊師傅說:「他為人很老實,非常講情義。」後來,他在火車站賣滿天星小玩具,攢錢買了一部智能手機,在尋親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一個男孩子,人生地不熟,聽不見別人說話,開始並不會手語,也不會寫字。從少年到青年,20多年無人管束,與欺負他的人抗爭,並一直拒絕做壞事,這需要怎樣的定力啊!他不斷跟身邊朋友講,家裏稻穀一年收割兩次,該是蘇浙一帶。他在網上搜索印象中的家鄉小吃,準確地定位了尋親方向。在外流浪生存,他一刻也沒有放棄回家的希望。後來,終於在媒體和警方及好心人的幫助下,他找到了自己的家。
定力是成就一切事情的基礎,一個聾啞男孩做出了榜樣。唐僧走萬里之遙,風餐露宿,堅持不懈;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多少次險些被吃了「唐僧肉」,依然百折不回;面對金銀財寶、美色溫情,從來不曾惑心。唐僧取經靠定力,我們做其他任何一項事業,更要靠定力。一個人不能被本能欲望驅使、誘惑,既要懂得降調門,又要守定一顆恒心。古人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長期保持和增強戰略定力,才能把穩航向,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