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到,秦國要求以十五座城交換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遂代表趙王出使,並承諾會「完璧歸趙」。然而,他抵達秦國後,秦王竟在章台接見,又把璧玉傳給妃嬪及侍從,態度傲慢無禮,似乎根本無償城之意。於是,相如以璧玉有瑕疵為由,趁機取回璧玉,並作勢要將之撞碎。然後,作者續道:
相如持其璧睨①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②固請③,召有司案圖④,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⑤秦王特以詐詳為⑥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⑦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彊奪⑧,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⑨。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⑩,懷其璧,從徑道亡11,歸璧於趙。
藺相如奪回璧玉後,作勢要撞碎璧玉。秦王怕璧玉受損,拿着地圖指劃,答應割地贈城,但相如認為秦王不過是在使詐,城邑終究不會順利得到,於是施以緩兵之計,要求秦王齋戒五天,設九賓之禮,暗裏卻命人把璧玉送回趙國。
作者善於描寫人物神態,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例如在行動描寫方面,以「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表現其機智與膽色;又如以「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秦王度之,終不可彊奪」諸「度」字,描寫藺相如與秦王的心理活動,表現其審時度勢的一面。
然而,除了欣賞作者的描寫技巧外,讀歷史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將心比心,嘗試易地而處,能夠時刻比較個人與歷史人物在待人處事方面的種種異同,然後始能學會通情達理,鑒古通今。如果你是相如,如果你是秦王,你會怎樣做?不妨加以細想。
註釋
① 睨:斜視。《禮記.中庸》:「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朱熹《章句》:「睨,邪(斜)視也。」
② 辭謝:請罪道歉。辭,請求。謝,道歉,謝罪。
③ 固請:極力、再三請求。固,一再。《廣韻》:「固,再辭也。」請,請求。
④ 案圖:按着地圖。案,同「按」,指以手按下。圖,地圖。
⑤ 度:揣度,考慮估量。下文諸「度」字均與此同義。
⑥ 特以詐詳為:特,只不過。詐,騙。詳,同「佯」,假裝。為,作。《爾雅.釋言》:「作,造,為也。」
⑦ 設九賓:安排九賓大禮。賓,同「儐」,指迎接賓客者,《玉篇.人部》:「儐,出接賓曰儐。」九賓,又稱「九儀」,由九個禮賓人員依次傳呼,接引賓客上殿,為古代外交上最為隆重的禮節。
⑧ 彊奪:強奪。彊,強迫也,今假作「強」字。
⑨ 舍相如廣成傳:安置相如在廣成旅舍。舍,金文象客舍之形。《說文》:「舍,市居曰舍。」作動詞用,則有入住、安置義。傳,傳舍,戰國時安置食客的宿舍。廣成,旅舍之名。
⑩ 衣褐: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普通百姓。衣,作動詞用,解作穿上。褐,粗布衣服。朱熹《孟子章句》:「褐,毛布......賤者之服也。」
11 從徑道亡:由小路逃走。徑道,小路。《禮記.月令》:「塞徯徑。」孔穎達疏:「徯徑,細小狹路。」亡,逃。
譯文
相如拿着璧玉斜視着柱子,作勢想撞擊柱子。秦王怕他撞碎璧玉,便謝罪道歉,再三請求,並傳召相關官員來察看地圖,指示從這裏到那裏的十五座城都給予趙國。相如揣度秦王只不過在使詐,假裝要給予趙國城邑,實際上是不可得到的,於是便向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趙王敬畏秦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出璧玉時,齋戒了五日,如今大王也應該齋戒五日,在朝廷上安排九賓大禮,我才敢獻上和氏璧。」秦王揣度狀況,終究不能強行奪取,於是應允齋戒五日,安置相如入住廣成旅舍。相如揣度秦王雖然齋戒,一定也會背棄約定不償付城邑,於是派遣隨從穿上粗布衣服,在懷裏藏着璧玉,從小路逃走,把和氏璧送歸趙國。
■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