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適應「雙循環」 需扎牢研發創新基礎

2020-12-02

「『雙循環』的新經濟形勢,根本意義在於經濟增長方式的結構性調整。一方面整個高新技術產業需要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產業要整體進行升級改造。調整期,企業面臨的機遇其實很多。」廣東經濟學會副會長、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調整過程中企業應對的破題關鍵還是增強科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企業面臨三方面機遇

陶一桃解釋,從宏觀層面看,整個中國經濟要擺脫此前對外貿出口的過度依賴;走向一個內部經濟體與對外貿易的健康循環,完成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在此過程中,企業面臨內地市場三方面的機遇,即新基建布局中的市場,進口技術國產化替代市場和新消費內需。這三個方面的市場規模都很龐大。但同時,這些對企業核心技術的要求也很高。企業只有鍛造自身的科研實力,以創新產品抓住這些機遇。

產品製造需升級成高端

「好的經濟循環是一個良性循環。」她強調,低端的產品製造,升級成為高端水平之後,不僅可以幫助企業贏得更多市場;還可以保證高質量高水平就業,為勞動者贏得更多收入,進一步提振內需市場。中國高新科技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目前已經有了一些優勢。

她舉例指,內地工程師紅利在世界範圍內較有競爭力,中國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和技術應用層面的技術積累可以為企業快速轉型打下基礎。「下一步,企業要根據弱項扎牢基礎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出更切合國內外市場的研發策略。相信應對國內外市場的變化也不困難。」■ 記者 何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