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永 夏
大雪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二十一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一般在12月7日前後。同小雪一樣,大雪也是一個反映降水變化的節氣。此時北方天寒地凍,江河冰封,大雪紛飛,故稱「大雪」。南朝梁崔靈恩撰的《三禮義宗》中說:「大雪為節者,行於小雪為大雪。時雪轉甚,故以大雪名節。」元代吳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說:「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這些記載都是說大雪節氣到來後,下雪的次數增多,雪量增大,天氣更加寒冷。
古代將大雪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鶡鴠(hedan)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意思是說,此時因為天氣寒冷,鶡鴠(即寒號鳥)停止了鳴叫;老虎開始發情交配;荔挺(蘭草的一種)破土而出,開始萌芽。
儘管大雪時節天氣寒冷,萬木蕭條,但卻深為人們所喜愛。這是因為大雪營造了一個冰雪世界,它給人們帶來了豐收和歡樂。
大雪給人們帶來豐收,主要體現在冰雪的實際功用上。因為積雪能保護土壤熱量的散發,對小麥過冬生長十分有利;冰雪能將地裏的害蟲凍死,減少病蟲害;冰雪溶化後又可增加土壤中的水分,促進小麥的生長發育。所以民諺說:「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着饅頭睡。」「三層被」就是指厚厚的冰雪。正因冰雪有這麼多好處,所以過去每到大雪時節,北方農村的農民都忙着向麥田裏搬運冰雪,以爭取來年小麥豐收。
大雪給人們帶來歡樂,主要體現在圍繞冰雪展開的許多娛樂活動上,其中主要有賞雪和冰嬉。賞雪作為一種高雅的娛樂活動,古已有之。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豪貴之家,如天降瑞雪,則開筵飲宴,塑雪獅,裝雪山,以會親朋,淺斟低唱,倚玉偎香,或乘騎出湖邊,看湖山雪景,瑤林瓊樹,翠峰似玉,畫亦不如。」 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也說:「禁中賞雪,多御明遠樓,後苑進大小雪獅兒,並以金鈴彩縷為飾,且作雪花、雪燈、雪山之類,及滴酥為花及諸事件,並以金盆盛進,以供賞玩。」這些文字都生動地描述了宋代的王室貴戚,在大雪天裏,或塑雪獅、堆雪山、作雪燈觀賞;或伴着瑞雪飲酒作樂、淺唱低吟;或騎馬來到湖邊,欣賞美麗如畫的湖山雪景......盡情享受着大雪帶來的歡樂。
而在民間,賞雪的活動更為普遍。過去一到大雪紛飛、滿地皆白的時候,孩子們便會興高采烈地跑到街上,堆雪人玩。他們用鐵鍁把積雪培成人的形狀,用炭塊或雞蛋殼做眼睛,插根長長的胡蘿蔔做鼻子,再用紅紅綠綠的染色塗一塗。有的還給雪人戴上草帽,插上破蒲扇,披上衣服......塑出各種形態的雪人。然後圍着自己的「傑作」蹦蹦跳跳,打打鬧鬧,好不快活。除堆雪人外,打雪仗也是孩子們常玩的遊戲。他們將地上的白雪捧起來團成團,像扔手榴彈一樣相互扔向對方,一邊扔,一邊嘻嘻哈哈地追逐奔跑,心裏樂無邊。
賞雪需要在下雪的時候進行。在不下雪的日子裏,人們又利用河湖堅冰封凍的特點,進行滑冰、拖冰床等「冰嬉」活動。
滑冰也叫溜冰,通常有多種形式。一般是滑冰者腳穿帶鐵條或鐵齒的冰鞋,在冰面上飛速滑行。清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說:「冰上滑擦者,所着之履皆有鐵齒,流行冰上,如星馳電掣,爭先奪標取勝,名曰溜冰。」《北京竹枝詞》則這樣描寫人們滑冰時的快樂心情:「往來冰上走如風,鞋底鋼條製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頭南腳北手西東。」
有一種叫「打冰撻」的滑冰,更富有刺激:找一個結了冰的較陡的崖坡,滑者從坡頂飛速滑下,以不倒為勝。這種滑冰遊戲在清代也很盛行。清人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就寫道:「......冬月打冰撻,高三四丈,瑩滑無比。使勇健者帶毛豬皮履,其滑更甚,從頂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為勝。」拖冰床也是大雪期間比較常見的冰上娛樂活動。冰床又稱「凌床」、「冰爬犁」等,其形製有大有小。河湖堅冰封凍後,人們可坐在冰床上,由一人在前面牽拉着,在冰面上飛速滑行。此俗宋代已有記載,明代更加普及。明人劉若愚在《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中說:「冬至冰凍,可拉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稿薦,一人在前引繩,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飛,積雪殘雲,點綴如畫。」至清代,此俗更盛,慈禧太后就十分喜愛這一娛樂活動。每到大雪前後,中南海一結冰,她就常和眾多妃嬪及各府福晉、格格一起,分坐在冰床上,由太監在前面拖着冰床,飛一般前進。坐在冰床上的慈禧,如坐春風般喜不自勝。
大雪給人們帶來豐收和快樂,也給詩人們帶來靈感和詩興。他們觸雪生情,寫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詠雪詩句。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唐李白《北風行》);「黃雲半夜滿千里,大雪平明深一尺」(宋曾鞏《詠雪》)......都寫出了大雪的壯闊之美。而最堪稱道的,是偉人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短短幾句詩,就把北國風光中大雪紛飛的景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壯美如畫。無疑,這也是大雪詩詞的經典之作。柳亞子先生稱其為「千古絕唱」,實在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