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濟源市被稱為「愚公故里」,傳說中,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愚公用「笨方法」最終實現移山願望。在距離濟源市區約有半個小時車程的硯瓦河村,不能外出打工或賦閒在家的老人養起了「笨蜂」,通過一點點採集的「百花蜜」,老人們像愚公一樣一步步達成致富目標,實現脫貧。
花開三季蜜不斷
「笨蜂」學名是「中華蜂」,其採集力強、利用率較高、採蜜期長及適應性、抗蟎抗病能力強的優勢非常適合在山區定地飼養。「『笨蜂』的最大好處就是平時基本上不需要怎麼管理,不用打藥不用餵糖。只在有新的蜂王出現的時候分一下蜂就可以了。這樣,村民養着蜂還不耽誤做其他事情,幾乎零成本。」濟源市大峪鎮硯瓦河村村支書劉書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山區有連翹花、山桃花、荊花、山菊花等十多種花,從春節到深秋,「笨蜂」都有蜜可採。
蜂蜜天然無污染
全村山高樹密,周邊無污染企業。「咱村的『笨蜂蜜』可是真正零添加、無污染的百花蜜。」劉書無不得意地說,目前硯瓦河村有近40戶蜂農,近500箱中華蜂,每年產蜜近5,000斤。「每斤蜜能賣35元左右,貼補家用沒什麼問題。」
61歲的硯瓦河村村民王愛明是當地的「養殖多面手」,曾經一窮二白的他如今坐擁一個迷你版的「動物王國」,從最初的五箱「笨蜂」開始,到如今豬欄、牛舍、雞窩應有盡有。「剛賣了三頭牛,每頭賣了2萬多元,家裏的豬今年要是賣了,估計還能有個10餘萬元的收入。」王愛明笑得合不攏嘴。
養蜂對於王愛明來說現在已然是副業了,他最開始只花了不到1,000元買了五箱蜂,「再到分蜂的時候,估計28箱沒問題。每箱蜂能產20多斤蜜。相當於是『笨蜂』幫咱們採了『錢』回來,咱就在家等着就行了。」
劉書回憶說,他父親那一代還要挑着擔子走兩個多小時山路去賣蜂蜜,過路人買了覺得挺好吃就會留下他們的聯繫方式,那一代村民就這樣靠着「笨蜂蜜」的好品質積累了一批自己的客源。如今互聯網發達,道路通暢,村裏人「足不出戶」就能把蜂蜜銷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