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馬翠媚)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8項重點任務中,擴大內需被排在僅次於科技創新和產業鏈升級等常規議題之後,會議中更首次提出的「需求側管理」新概念,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列,有分析認為中國內地龐大的內需市場將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除了內循環外,更重要的是結合外循環而成「大循環」,在現今的國際大環境下,香港在內地對外開放中將擔當更積極的角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着力點是在外循環上發力。
需求側管理推動內需增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單為內地來年經濟工作定調,更為未來經濟發展定立重要大方向,而在是次會議中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而是次提出需求側改革,主要注重優化國內需求結構並擴大內需潛力,而從宏觀角度來看,需求側包括投資、外需、消費,即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匹馬車」。
對外開放港擔積極角色
華僑永亨經濟師李若凡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循環」概念,即由內循環結合外循環而成「大循環」發展策略。她解釋,內地一直強調內循環即刺激內需,她相信內地將通過減稅、增加就業機會、推動高科技發展,使供給側改革推行得更順暢,亦可從而推動到內需增長。
而在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美攪局「去全球化、去中國化」的背景下,內地經濟更面臨嚴峻複雜的挑戰,李若凡則認為內地不會輕易放棄對外密切合作關係,以及對外開放趨勢,並提到中國早前與亞太14個國家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而香港作為連接內地及國際城市的主要轉口港,如果內地及其他國家貿易活動愈趨活躍,香港的轉口港角色亦會更加受惠,亦可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她強調,在「去全球化」背景下,如果區域化發展順利的話,尤其是內地與東南亞地區可保持密切的貿易關係,料香港貿易或物流相關行業都可以受惠。
而在香港及內地互聯互通措施上,李若凡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未來債券通的南向通有機會通車,而跨境理財通料將於明年或未來一段短時間開通,相信對港而言是好消息,而因應內地近年提出大灣區規劃,她留意到內地及香港在金融上的融合程度慢慢上升,對內地而言,未來或有不少海外投資需求,尤其大灣區內中產階層慢慢擴大,料有利香港鞏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深港可更多方面合作融合
對於香港有創科界人士建議,香港可與深圳聯手共同打造國際創科中心。李若凡指,香港及深圳可以有更多範疇的合作可能,如深港通已通車,未來不排除有跨境人民幣資金池去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或IPO通措施等,她又指深圳對金融服務需求,亦可能體現在一些高科技、醫療、生物科技企業等冀通過香港進行上市,令港深在金融業上發展更為融合,另外香港亦可為內地提供特定人才,加上特區政府亦鼓勵港人在大灣區工作,配合深圳可提供科研地方或資源,特別深圳南山區及河套區亦正進行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