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雪」節氣來臨的時候,中國北方已是天寒地凍,冰天雪地,正是「青山也有白頭時」。不過,中國人累積千百年的經驗而得出的結論是,這時候落雪,意味來年豐收、物產富足。
在南方,才剛完成收割稻米。苗族,中國其中一個最古老的少數民族,會在這個時候慶祝新年,稱為「苗年」。
對其他民族來說,「小雪」只是很普通的節氣,但對苗族人來說,這是一年中最歡慶的時刻。
苗族人一早已收割好稻米,家家已為慶祝豐收做準備。這時候,卻有農人拿着一個穿底的竹簍,走落已收割的田間,一吸一放的,原來他在捉魚。
田間積了些水,也繁殖了一些魚苗,以吃碎草為生,叫做「田魚」。其實這是小鯉魚的一種,顏色銀白,味道鮮美,連柔軟的鱗片也可吃。利用稻田養魚,可以減少害蟲和雜草,排洩物更可以保持土壤肥沃。這個方法既可以增加水稻產量,又可以有魚佐餐,一舉兩得。
「苗年」,相當漢族的春節,散居外地的苗人,都會趕回來過這個「苗年」。一來慶祝豐收,二來預祝生意蒸蒸日上。苗年除夕的晚飯是家庭盛宴,而第二天的慶典,就是全族人的盛會。
貴州雷山縣,是苗族主要聚居地之一。這裏的苗年傳統已傳承了數千年,特別盛大。女士都盛裝赴會,頭戴銀冠,上有銀花銀角。銀器首飾,是雷山苗民過年不可少的裝飾物。據說這裡的苗族少女,過年時身上都要有二三十斤的銀器首飾。
製作花絲銀飾,最基本也最辛苦的,是將四方形的銀條,拉成頭髮絲般幼細的銀絲。一種專用的「拉絲眼板」,就有52個大小不同的小孔。就是說一條銀條,要經52次穿過眼板之後,最終才會拉到像髮絲般幼細的銀絲。
這種叫做花絲工藝,一綑綑的銀絲,才按圖案屈曲圈紮,然後燒接固定,才製成精美的飾物。苗族人可能是中國人之中,最喜歡銀的民族,這是數千年的文化傳統。對於苗族人來說,銀寓意好運,以及對未來的美好祝願。
苗年慶典,是一片銀海。這是苗族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舊年過去,新年伊始,大家一同慶祝。「姑媽」,代表苗族已婚女子,她們會回娘家,參加苗年最傳統、最熱鬧的活動。
哪些是已婚的「姑媽」,哪些是未婚的姑娘?就要看她們的頭飾了。那些頭盔上有銀色牛角的,就是還未出嫁的姑娘。沒銀角而只有頭花的,就是已出嫁的「姑媽」。
過去由於交通不便,遠嫁他方的「姑媽」,每年只可以在苗年回娘家一次。雖然現在情況不同,但這個習俗,已演變成苗年期間的一場盛會。幾千名「姑媽」抬着雞、鴨、魚、肉,和剛剛收割的大米等禮品,浩浩蕩蕩地回娘家過年。
做妻子的挑着禮品,做丈夫的就吹着蘆笙護送,這個算是苗族女人的節日。而為了迎接回娘家過年的女兒和女婿,娘家的人也忙個不亦樂乎。預計一班「姑媽」快要到達村口時,家人會趕到寨門口,擺上攔門酒。「姑媽」每過一道坎門,就要喝一杯米酒,前後共12道呢。
喝完整整一公里長的攔門酒,燃放完一輪爆竹,「姑媽」終於跟一年沒見的家人團聚。各家各戶的廚房都熱氣騰騰,糯米一早泡好,用木桶蒸籠蒸熟之後,經過一輪搥打,成為苗族特有的小吃-糍粑。糍粑是黏糯香甜的米糕,是苗民慶祝苗年的美食。
大家齊集於村寨廣場,跳蘆笙舞、打糍粑、吃長桌宴,齊來參與這盛大慶典,也預祝來年稻米獲得大豐收。
●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