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惠「一帶一路」建設 帶起旅遊文創產業
2000多年前的一枚小小「金蠶」,不僅見證了漢代蠶桑絲綢產業的輝煌,更成為如今秦嶺小縣城經濟發展、百姓脫貧致富的品牌「代言人」。陝西省安康市石泉縣,正依託國寶「鎏金銅蠶」的文化品牌編織一個大大的蠶桑產業網。統計顯示,2019年石泉縣蠶桑產業總產值達16億元(人民幣,下同)。從萬畝桑園到萬戶養蠶,再到絲綢加工、鎏金銅蠶文創產品開發、蠶桑旅遊的發展,蠶桑產業正在石泉實現全產業鏈條的跨越式發展。●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張仕珍陝西石泉報道
四十多歲的譚可菊是石泉縣池河鎮譚家灣村人,1984年,她的父親因為淘金時發現「鎏金銅蠶」而名噪一時。但是多年來,他們一家一直過着平平淡淡的生活,踏實本分地務農打工。譚可菊沒有想到,多年以後,隨着「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她家乃至整個石泉縣都沾上了「鎏金銅蠶」的光。而今她成立的石泉縣福泉春菊旅遊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遊客。
金蠶帶起全縣蠶桑產業鏈
石泉縣北依秦嶺,南枕巴山,興桑養蠶歷史悠久,早在西漢時期便是蠶桑絲綢生產的重要地區,多年佔據着西北第一蠶桑大縣的地位。在譚可菊的記憶裏,她家從小亦是靠着父親淘金和種桑養蠶維持生活。
「對石泉的鄉親來說,蠶桑產業就是生活的依靠。但由於養蠶技術的問題,加之市場行情不穩,前些年產業發展不盡如人意。」譚可菊告訴記者,2017年,鎏金銅蠶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被提及,石泉縣作為國寶出土地,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藉着『一帶一路』的契機,縣上不斷進行蠶桑產業鏈條延伸,在扶持種桑養蠶第一產業的同時,將蠶桑產業與文化旅遊結合,令產業越做越大。」
在政府的推動下,如今石泉縣桑園面積70,280畝,逾萬養蠶農戶,佔總農戶的22%。2019年全縣蠶桑產業總產值達16億元,其中農民蠶桑產業綜合收入達4億元。西北第一蠶桑大縣再現昔日的輝煌。
石泉縣規劃的一系列「蠶桑+」產業亦在不斷推進,在鎏金銅蠶出土地池河鎮啟動實施了中國金蠶小鎮建設。池河鎮是一個大山深處的小鎮,記者在金蠶之鄉展覽館裏看到,絲路之源、金蠶之鄉、人文池河、絲路名鎮等展覽單元,充分展現了池河鎮的蠶桑文化底蘊。而由譚可菊負責經營的鎏金銅蠶文創展銷中心,就在金蠶之鄉展覽館旁。
蠶寶蠶妞毛絨玩具受歡迎
譚可菊告訴記者,文創展銷中心主要分為陝西歷博文創展銷區、石泉縣金蠶文創產業聯盟企業產品展銷區、蠶桑精品展銷區等。「自今年開業以來,遊客陸陸續續都來參觀,我們設計生產的蠶寶蠶妞毛絨玩具尤其受歡迎。」
據石泉縣鎏金銅蠶文創宣傳策劃顧問盧建利介紹,2018年以來,中國金蠶小鎮主攻鎏金銅蠶文創產品開發,立足創意創新,成立了鎏金銅蠶文創產業聯盟,已開發出鎏金銅蠶工藝品、辦公用品、毛絨玩具、系列金蠶酥食品、金蠶根藝奇石等5大類產品。「我們在將鎏金銅蠶文化變成產業的同時,也期待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吸引更多人到石泉、到池河鎮旅遊。」盧建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