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記者手記】組織者潘聞丞:題材唯一和質量過硬同樣重要

2021-03-16
●馬駿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馬駿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

「一人名下兩件作品同時入選入藏,全省共有五件作品入選入藏,這都是了不起的成績」,潘聞丞分析,「共同點有兩個,一是貴州在黨史格局及相關紅色文化版圖上的地位,決定了這些入選入藏畫作所表現題材的唯一性;二是我們的畫家並沒有躺在這些唯一性上,而是狠下歷史考證和細節還原的硬功夫、笨功夫,加上角度的唯一,超拔的創意,作出了質量過硬的一流作品」。

潘聞丞是貴州美術家協會的秘書長,直接負責本次應徵作品的組織和推送事宜。在他看來,如果從這批最終入選入藏作品所反映的黨史事件來看,大致可分為遵義會議之前和之後。總的來說,就是從偉大轉折到迎來解放這一宏偉進程。

遵義會議之前的,無疑就是前述《強渡烏江》;之後的,應該就是國畫《赤水奇兵》和《婁山關大捷》。其中,國畫《婁山關大捷》作者係著名畫家、遵義市美協主席鄧永平。談及《婁山關大捷》的唯一性,據鄧永平介紹,關鍵詞應該是「霜」和「雪」,和超過45度的高俯視角度,焦點則是戰鬥結束以後行進的紅軍戰士,和路邊的沙袋。順茼甇x方向延展,行軍線路彷彿一條從崇山峻嶺間跌落的九曲十八彎飄帶。畫作希望無限接近歷史現場,直追毛澤東主席以此為題材的著名明詩詞《清平樂.婁山關》詩意。畫作左前方極目處有一抹紅,鄧永平解釋,「這是晨光初現,呼應的是『大捷』,傳達的是希望」。誠哉斯言,以婁山關大捷為題材的作品所在多矣,而鄧版《婁山關大捷》,則以同一題材的獨特視角和獨特意蘊勝出。

無獨有偶。本次入選入藏的國畫《赤水奇兵》也並不是以題材的唯一性取勝。據作者沈寧波介紹,作品打破常規地以對角線方式構圖,希望以此製造出明顯的不穩定感以傳達高度的緊張感,以烘托和逼近四渡赤水的獨特戰爭環境。專家認同沈寧波的這一看法,認為正是這一打破常規的對角線構圖安排,讓沈版《赤水奇兵》與其它同題材作品根本區別開來。

沈寧波還提到,作品特意安排了擁擠的人、車、炮來增加緊張感、突然性和急迫感,這依然是對對角線構圖思路的強化和渲染,也是進一步呼應作品名稱「赤水奇兵」中的「奇」字。奇者,從天而降,突然出現,破空而來,而收奇效之謂也。

四渡赤水出奇兵,乃由遵義會議確立的黨和紅軍實際最高領導人的毛澤東,在軍事指揮上的「神來之筆」。毛澤東本人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最得意之筆」。當時,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三個月的時間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川貴滇三省,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重兵集團圍剿之間,不斷創造戰機,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也因此,以四渡赤水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尤其是美術作品不在少數,而沈版《赤水奇兵》的勝出,訣竅就在角度,就在打破常規的「對角線」。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