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提起貝多芬,人們不免想起他的代表作《英雄交響曲》。這是他為拿破崙而寫的。
貝多芬的政治主張是傾向共和制,他主張無限制的自由和民族的獨立。
他渴望建立國家的「共和民主政府」,他幻想未來將產生一個英雄的國度,由勝利之神建立。
在拿破崙的身上,他看到一種英雄壯烈的氣概。
因此,他以拿破崙為題材寫下《英雄交響曲.波拿巴》(1804年),波拿巴即拿破崙.波拿巴,他把拿破崙描寫成「一個革命的天才」。
後來貝多芬得悉拿破崙稱帝──政制大倒退,他為之大發雷霆,憤慨地嚷道:「那麼他也不過是一介凡夫俗子!升到眾人之上,成了獨大寡頭!」
貝多芬撕毀原來樂典的題辭,換上「英雄交響曲──紀念一個偉大的遺蹟」。語帶雙關。
據音樂傳教士劉岠渭教授說︰「本曲第二樂章是送葬進行曲,這是第一首把送葬進行曲當做交響曲樂章之一的曲子,此可以認為貝多芬是第一位把音樂平民化的作曲家,因為在此之前,作曲家都為貴族服務,作為貴族娛樂之用,供貴族娛樂使用的樂曲,按理應該不會使用送葬進行曲式。」
劉教授又說:「作此曲的時期,貝多芬正經歷耳疾之痛苦而曾想自殺後再圖振作的過程,則此時寫作這首《英雄交響曲》就非常的合理。」
這是貝多芬在人生低谷中的奮起和反戈一擊!
貝多芬一生沒有結婚,只有一個侄子。
他的兄弟卡爾1815年去世,遺下一個兒子。
貝多芬經歷無窮的訟案,取得侄子的監護權。
他把侄子稱作「我親愛的兒子」,視如己出,寵愛有加。
但這個侄子卻不領情,對伯父的苦心勸導當作耳邊風,平常不學無術。而且公開宣稱「因為伯父要我上進,所以我得更下流」。
這個不肖侄子,甚至於1826年在自己頭上開了一槍,他沒有死,倒是貝多芬差點嚇得喪命。
侄子的忤逆,使貝多芬陷入悲苦的深淵。
現世的不幸和苦難,讓貝多芬的創作轉而走向另一極端:從事於謳歌歡樂的創作。
他此後所作的交響曲,大都與歡樂有關──他刻意向命運挑戰!(讀《巨人三傳》札記,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