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戲曲視窗:粵劇的「影頭」

2021-05-02

看了一份計劃書,申請者說要研究粵劇的「微動作」。我可是第一次遇上「微動作」這個詞彙,仔細閱讀計劃書的內容,才知原來是指粵劇的手語。大概是我年紀大,跟不上時代進化,對於粵劇新詞一無所知,前人說過「老而不死是為賊也」,真有幾分道理。

根據一般的說法,提綱戲大部分的場次並無科白曲文,只憑藝人根據個人在劇中的角色,因着劇情,套用排場,作自由發揮,這種即興演出,稱為「撞戲」,又叫「爆肚」。演員究竟唱什麼?怎樣唱?「棚面」(音樂員)需要怎樣配合,用什麼鑼鼓?用什麼音樂配合?何時起?何時停?演員在演出時是不能開口向棚面提示的,因此便產生一種手語,粵劇戲班稱為「影頭」或「手影」。(按:我對「影頭」起於提綱戲的說法有保留,因為歌壇前輩告訴我,歌伶也用「影頭」與樂師溝通,所以我有一個大膽假設,就是凡唱「梆黃」的地方戲曲均有可能使用「影頭」與樂師溝通,只是暫時未有空閒小心求證。)

「影頭」是粵劇演員在演出時向「掌板」暗示用何鑼鼓、音樂、何時開始、何時停止等的手部動作。「掌板」看見「影頭」,便會敲出相應的鑼鼓,其他樂師便會跟着鑼鼓奏出所需的音樂。為了配合得天衣無縫,每位名角多數喜歡固定和某一「掌板」合作。

除了演員使用「影頭」和樂師溝通外,「提場」在不適宜用語言作出提示時,也會用「影頭」來跟演員和樂師溝通,例如要求表演者加快速度(馬前)或減慢速度(馬後)、演員未準備好出場等,便會用「影頭」給樂師和台上的演員提示。

「棚面」(粵劇樂隊)也有一套「影頭」,他以擊板丶敲鼓等特定的「影頭」訊息取代手勢口號指揮樂隊。「掌板」是很重要的工作崗位,他需要根據不同劇情,使用符合風格及氣氛的板、鼓、鑼、鑔等樂器組合,手持鼓竹專注劇情進展,指揮樂隊進行統一演奏,以配合演員進行表演,增強唱唸語氣,渲染及烘托場面氣氛,亦推動唱者投入角色情緒。「掌板」配合演員的演出,主導音樂和唱曲的輕重與快慢始終,掌控着整個演出的節奏變化,是一齣大戲的基礎與關鍵。

如果讀者有興趣認識「影頭」的手勢,可參考陳非儂口述的《粵劇六十年》或《中國粵劇網》。 ●文︰葉世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