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中國首探任務多 看清環境保安全

2021-05-16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去年7月的火星發射窗口,全球有三種火星探測器升空,為何中國天問一號要晚於美國毅力號約三個月才着陸?據了解,這是因為美國已成功進行多次火星探測任務,而中國此前並不掌握第一手火星環境資料。

一次實現繞落巡三目標

中國天問一號要一次性實現繞、落、巡三個目標,科研人員需要通過全球已公開的數據,在任務規劃中首先預選出一個首選着陸區以及一個備選着陸區,並通過環繞器環繞火星的方式,對預選着陸地點進行為期3個月的探測。獲取第一手探測數據後,環繞器對預選着陸區的環境條件進行進一步確認,同時獲取着陸區的地形、沙塵暴天氣等信息,為探測器實施軟着陸提供進一步保障,確保探測器在着陸過程中的安全。

為了保證前期的探測效果,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火星環繞器研製團隊設計的環火停泊軌道為回歸軌道,即每圈軌道的近火點均位於首選着陸區的正上方,這種軌道設計可以使探測器每次運行到近火點時均可以對着陸區進行詳查。

通過高分辨率相機、中分辨率相機、光譜儀等載荷的探測數據,環繞器生成火表遙感圖像,隨後以遙感圖像為基礎,對火星表面的地形地貌(如坡度、凹坑、石塊等)進行辨識分析。地面科研人員利用火表關鍵特性參數開展三維高精度建模,並進行着陸仿真驗證,確保預選着陸點的地貌條件充分適合探測器的軟着陸及後續火星車的巡視探測任務。

此外,火星表面天氣惡劣,每年都會形成幾場大的沙塵暴,可能造成天問一號各類儀器設備故障。因此,通過停泊軌道3個月的預選着陸區探測,可以避開惡劣天氣。最終,在15日這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天問一號順利着陸火星。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