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民政協 > 正文

積極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2021-05-27

張玥 江蘇省政協委員 香港江蘇企業協會青年會主席

作為一個開放型的經濟大省,江蘇以全國 1%的國土面積、5.8%的人口數量,創造了全國 10.3%的經濟總量並佔有長三角經濟總量的 44%。可以說,江蘇的發展得益於過去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歷史機遇。而近年來,受到國際經濟去全球化,新冠疫情衝擊,地緣政治危機及民粹主義興起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影響,江蘇如何依託國內大循環,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江蘇經濟結構及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關鍵。 筆者建議:

第一,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要素在市場中的有效配置,從而降低要素成本,提高要素效率。只有先有效降低不斷提高的要素成本,提升要素使用效率,才能更好的支持和促進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帶動江蘇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任何偉大的創新發展都需要龍頭企業持續創新投入以及金融市場的有效資本支持。因此,工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要素成本降低,要素使用效率提升是科技創新的基本條件。進一步依託國內巨大消費市場,以人力資本為核心並積極發揮企業家精神實現江蘇省經濟進一步向高新技術密集型模式轉型。

第二,縮小三大歧視,打破兩大壁壘。實現要素自由流動並有效的統籌配置需要打破市場長期存在的三大歧視問題。具體來說,要積極縮小產權歧視,產業歧視和規模歧視。產權歧視是市場對待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的不公平待遇與差異化的服務支持。產業歧視是指針對部分重要產業長期存在無法自由准入高門檻的行業壁壘問題。規模歧視即對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的支持與服務存在較嚴重的不公平性。

除了三大歧視,江蘇省應堅定打破省內地區間的市場保護與行政壁壘。為了打破省內區域間的市場保護與行政壁壘;一方面,配合產業政策積極支持蘇錫常、寧鎮揚、沿東隴海線經濟帶、及大運河經濟文化帶四個重要經濟文化帶的建設支持,進一步推動各經濟帶的一體化,實現生產要素跨地區的自由流動。 另一方面,江蘇省應該牢牢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的歷史性機遇,主動尋求與上海、浙江、安徽全方位的協同合作。具體來說,長三角主要城市之間是否未來可實現落戶安排上的一體化;長三角之間在倉儲物流方面是否可實現資源共享;長三角地區各省間的產業鏈是否可進一步實現價值鏈上下游的整合;長三角各省在教育醫療領域是否可以實現部分的資源互聯互通。在數字經濟中,江蘇與浙江、安徽、上海是否可以無阻礙實時動態分享數字經濟信息。

第三, 江蘇省應該更加重視引領需求與供給在更高產品和服務水平上實現平衡。圍繞消費與投資兩大拉動經濟的重要馬車,推出相關產業政策引領經濟向高附加價值產業邁進。圍繞需求側改革,江蘇省應以產業政策為手段積極推動需求側改革,重點鼓勵新基建,數字經濟,高科技領域及全球價值鏈中上游端的高附加價值投資。最終逐步擺脫在全球價值鏈上對國外高科技產品的過度依賴性,積極打造獨立自主的完整價值鏈。

加大對本省企業的支持。要依託國內巨大消費市場,實現獨立自主的價值鏈體系,需要從主體進行突破。這個主體應該是江蘇省內主要的鄉鎮企業與國際代工企業,因為這些本土化公司在構建國內大循環格局建設中將起到重要作用。這是因為這些公司不僅已經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站穩腳跟,同時具有較高國際視野,又能在全球配置資源。因此,江蘇省應對這些重要的轉型主體加大培育與支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