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美娟 工聯會副會長 立法會議員
回歸以來,一直有一批別有用心的人,刻意營造仇恨內地的氛圍。尤其是近年內地在貿易、金融、科技、演藝文化等產業成績驕人,人民生活質素得到大幅改善,方方面面都遠遠拋離香港,香港人不但沒有發奮圖強、急起直追,反而在攬炒派的挑撥下,形成事事抗拒、仇視內地的情緒,而仇視內地的情緒,也一直被利用來作為阻撓政府改善民生施政的「利器」。
內地人工智能發展迅速便利市民生活,多年前內地市民已不用帶錢包出街,電子支付系統全民普及,在街邊買個橙也能用電子支付;而5G技術亦執全球通訊科技牛耳。香港本應引進內地先進的技術,以加速本地科技的發展,不過別有用心者卻不斷拖後腿,不但抵制內地的科技,連本港一切人工智能的發展、一切便利生活的大數據收集,也以謊言抹黑。黑暴期間一班暴徒在外籍領軍人指揮下鋸斷人工智能燈柱的情景,相信大家依然歷歷在目。
自從新冠疫情爆發,內地抗疫工作表現出色,在聽取專家意見後,實行封區、檢測、推行健康碼等措施,有效抑制疫情擴散,令疫情快速受控,因此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差不多是全球最低,人民生活快速回復正常,生產和經濟活動同樣極速恢復。
明明是一套有效的抗疫措施,讓香港可如內地、澳門一樣,恢復正常生活,減少疫情對市民、尤其是基層市民工作和收入的影響,但封區被誣衊為剝奪自由、採樣檢測被恐嚇會收集DNA樣本,用「安心出行」會被監控,打疫苗會死人。一班黃醫護更是竭盡全力打擊政府抗疫措施,令疫情長久不受控。
最近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法例,建議引入境外受訓和註冊的港人醫生。不少知名醫生不談多少病人因醫生不足而被延誤治療,卻利用仇視內地的情緒,指特區政府引入境外醫生的安排,是為輸入內地醫生鋪路,引發市民抗拒改善醫生不足的政策,阻撓增加醫生供應。
醫術優秀與否,不是看他接受培訓的國家,而是取決於培訓機構的質素。今次政府計劃引入世界認可醫學院畢業的港人醫生,實在不應該以醫生培訓地來做文章。
醫生保護自己行業的利益,無可厚非,但如果為保障行業利益, 利用仇恨情緒製造社會分化,以業界利益凌駕病人權益,非有識之士應有的行徑,筆者極為鄙視。
有醫生朋友告訴我,香港不少私家醫生七成收入源自內地病人,可見醫生也不是全面抗拒內地,尤其是不抗拒內地病人帶來的豐厚診金收入。其實,回歸前是全方位輸入英聯邦醫生,今次政府只引入境外受訓和註冊的港人醫生,規模不可同日而語,不會大大影響業界的收入,何苦為維持業界巨利,挑動社會矛盾?!
香港亦有有良知的醫生,為香港醫生不足發聲、為今次修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護航。香港需要更多醫者父母心、設身處地為病人着想的醫生,而不是為了維護豐厚收入,不惜挑動仇恨情緒、認錢不認人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