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特稿】提升中國製造 爭取國際定價權

2021-06-08

雖然「中國製造」名揚全球,取得愈來愈多的市場份額,但在多數領域都未能掌握定價權,導致企業無法將成本轉嫁給海外消費者。浙江某轉椅生產企業負責人陳總告訴記者,該公司已算是幸運的,和外商還有談判的可能性,大部分同類型企業在簽訂合同後想再修改價格幾乎是不可能的。

需建具國際影響力品牌

「製造成本實在是漲太多了,供貨商不斷給我們發漲價函,我們沒辦法了也只能給外商發去了調價函。從目前反饋情況來看還算樂觀,外商承擔一半的漲價成本還是有可能談成的,但估計最終能落實調價的時間起碼得兩個月。」陳總表示,即使這種有限的議價權,公司也是通過將近10年的努力才換來的。「我們最初也就是一家代工的小廠,外商要求怎麼做就怎麼做,價格也由他們說了算,利潤很低。在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要提高利潤率,擁有價格話語權就必須要走自主研發設計、智能化生產的路子,於是我們慢慢從OEM(代工)向ODM(貼牌)發展。」時至今日,該企業已佔據某國際知名傢具企業35%辦公椅的生產份額。

對此,物產中大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利霞認為,進口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中國製造商品也隨之提價,將風險部分外移,其實應該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但現實情況卻不盡如此,在此輪原材料上漲的風口浪尖上,更多外貿企業還是犧牲了自己原本就已經非常薄的利潤空間來應對風險。

「我們很多外貿企業根本沒有國際定價的話語權。其實『中國製造』發展到今天,我們也已經有很多很優秀的製造企業,現在我們還需要做的就是樹立起自己的品牌,甚至是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增加品牌溢價。」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莉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