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杏研 公共政策分析員
國家教育部早前發表《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提出粵港澳三地還需進一步做好語言政策規劃。中國人口十四億之多,世界華人社會,以普通話作溝通的,不計其數,而港人與內地人聯繫語言亦是普通話,所以普通話教學是香港特區長遠教育規劃及進深的重要一環。
港英時代語文教學政策重英輕中、尊崇英語,原因十分簡單,英語的超然地位向莘莘學子傳遞西方的意識形態,削弱中華民族意識,即使在職場上也很多時以英語能力劃分階級,鞏固英國人在香港的統治地位,同時配合當時全球化英語霸權的體系,以英語為「通用語」(Lingua Franca),變得理所當然。
基礎已定 應要盡快落地實施
回歸以來,政府嘗試改變語文政策主要方向,當中包括1999年課程發展議會發表的《香港學校課程的整體檢視-改革建議》文件中提及,香港作為中國面向世界的窗口,要把握良機,保持優勢,需要以「普通話教中文為遠程目標」,確保香港人的兩文三語能力。直至2008年,為政府提供語文教育建議的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正式設立「協助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計劃」。
然而,「英文中學」的精英形象根深蒂固,加上近年政治形勢有變,令普通話教學難以有效實行。的確,香港未來教學語言政策仍需一段時間才能「去殖化」。若想在世界立足,就必須首先學會如何與內地和世界溝通,因此,當英語還是世界「通用語」,就少有反對「學好英語」的說法。時至今天,中國發展一日千里,香港的家長不會對全球發展視而不見,他們都清楚明白普通話的重要性,正好解釋普通話補習生意早已興旺的現象。
當然,社會上仍然有部分聲音反對普通話教學,指用廣東話作教學語言更有利學生學習。此等說法是欠缺對語文教育的理解。事實上,無論推行任何語文政策,學校必須考慮學生本身的語文能力,若全港學校強制性推行一式一樣的語文政策,必定會有學生「吃不消」,以致影響學習。以英語教學為例,香港的學校想要成為香港家長趨之若鶩的「英文中學」的話,就必須證明學生符合相關成績要求,普通話教育也不例外。要有效推行,必須先了解學生的能力,配合師資,因材施教,以提供到位和足夠資源,才算得上是有效學習。
不少擁有豐富資源的學校明白普通話的重要性,不惜以高薪每班額外聘請多一名以普通話作母語的助教老師,將普通話教育適度融入課程,道理就好像以英語作母語的英文老師(NET - Native English Teachers)一樣。雖然政府難以為每間津貼學校每班分配多一名具以上背景的教師,但到位的資源分配對學校推行政策確實十分重要。除了專業的語言教學研究基礎,政府也應提供足夠的專業支援予有需要的學校,如加開普通話專職教席、給予更多財政支援等,以學生的學習為依歸。只要能提升教學質素,學校便有誘因推行普通話教學,家長也必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