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建新:確保歷史準確 人物要飽滿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夏微 上海報道)昨日,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主席論壇上,本屆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黃建新攜開幕影片《1921》主創--聯合導演鄭大聖、製片人任寧、編劇余曦和主演王仁君亮相。他與劇組成員們詳解了如何通過細節製作,拍出生動的主旋律電影。黃建新也坦言《1921》的拍攝受疫情影響困難重重,猶幸得到多方協調,最終順利完成。
作為《1921》的監製及導演,黃建新直言為了區別於其十年前所拍的《建黨偉業》,特意選擇了全然不同的敘事方式拍攝《1921》,通過延展歷史「橫截面」,充分展現1921這一年當中發生在上海的故事。而從任寧和余曦等人的介紹中也不難看出,劇組在地域的特色、人物飽滿度的打造上都下足了功夫。甚至不惜為了觀眾的代入感,在影視基地造建築群...... 他坦言:「這次的創作對我來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你在重複拍第二次一個事情。」
提及在車墩影視基地造房子一事,黃建新笑言製片是頂着巨大壓力在支持。他介紹稱,以往的歷史片在取景時,由於角度限制,鏡頭經常產生躲避,故而觀眾在觀影時難以跟隨主人公有沉浸式體驗。而這一次,劇組不惜拆了車墩影視基地原本的一個花園,自建了一大會址、新青年會址等等。
而除了製片和上影集團的支持外,上海市相關部門也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一方面疫情的影響讓很多取景都需要層層協調溝通,另一方面,影片中涉及到原本計劃赴法國拍攝的鏡頭無法成行,最終選擇了上海外灘光大銀行總部大樓,通過現場採景和CG的配合完成了拍攝。據悉,當時為了拍攝也是採取了臨時交通管制。可以說沒有多部門的協調,《1921》很難如預期般呈現在觀眾面前。
堅持湊齊七十位法國群演
取景難,找群演也不易,黃建新說:「我當時就說,無論如何前景的七八十個群演必須是法國人,但是疫情之後跑得最快的就是法國人和美國人,都走了,全上海基本就剩下俄羅斯的群眾演員,法國演員很少。」為了不穿幫,製片方無奈之下發動各方力量,聯繫了整個長三角範圍內的法國群演,最終才勉強湊齊。雖然費時費力,但效果卻很令黃建新滿意,「你看他們法國人,一唱《馬賽曲》,那個莊嚴的表情,是非法國人所不能展現的,這是進入到血液裏的東西。」
由於集中展現一年份的內容,在確保歷史準確性的前提下,人物如何塑造得更為飽滿,故事如何更有起承轉合都是對劇組巨大的考驗。為此,余曦透露,「其實李達在之前的人物刻畫裏不是有特別多可以參考的,但他是理論界的魯迅嘛,那麼魯迅有很多可以參考的,我就翻魯迅的文章。就發現魯迅在寫完《唐宋傳奇》之後,寫的那個序,『時大夜彌漫,壁月澄照,饕蚊遙嘆,余在廣州。』我當時找到這個挺興奮的,我覺得就找到了當時李達心理的狀況。」
此外,黃建新還提及兩處他非常滿意的人物刻畫。一是黃軒飾演的李達在結束與共產國際的會議後,回憶自己青年時代「燒日貨」 的場景,「燒日貨用的火柴是日本製造,那種心情......」 另一個則是王仁君飾演的毛澤東以奔跑的方式,串聯起大時代背景和他內心世界的畫面,「這些內容都很電影」 ,在黃建新看來,如果沒有這些電影特徵,那麼看電影還不如讀一本書。電影表達的意義在於用影像支撐起觀眾想像的空間,只有這樣,鏡頭中的段落才能產生超越電影本身的能量。
穿免襠褲跑出三級跳感覺
而提及這段奔跑的戲,王仁君回憶道,「導演和我第一次見面就反覆問我,你跑得好看嗎?當時我沒覺得跑步有什麼難的,而且自己一直有堅持跑步的習慣。但是到了實際拍攝的時候,和我的想像是不一樣的。因為當時主席的穿着是免襠褲,你要想把一個步子邁得很矯健,動作是需要去做很大改良的。基本跑的時候像是三級跳遠的狀態,自己跑是不舒服的,但是呈現在畫面裏效果是非常賞心悅目的,而且符合當時的人物的心情。」
王仁君還透露,為了還原青年時期的毛澤東的樣子,導演對他有個特殊要求,「一開始導演給我列了一個長長的書單,但一直強調,就看1922年以前的,不要往後看,當時還沒有很理解導演的意圖,但是看完成片之後就感受到了導演的良苦用心,他不希望之後的主席思想上的成長被帶入到他的青年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