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雨 北大美學博士生
最近慕名參加在國內邏輯學有穩坐太師椅之譽的徐明教授關於agency模態理論的講座。這是上世紀80至90年代興起的一組理論,人們通常稱這組理論為stit(stit是“seeing to it that”的縮寫)。講座涉及stit理論與某些倫理學、形而上學、科學哲學或邏輯學問題的聯繫。
洋洋灑灑 收放自如
聽徐教授洋洋灑灑侃侃而談,舉手投足像變魔術一樣,純熟地變換著複雜的符號,最後論證出簡潔的定理,收放自如,悠然自得。我想起莊子《庖丁解牛》中所述按照事物內在節奏和規律超然入道的境界。由於我對邏輯學的符號並不熟悉,再加上徐教授的思維跨度很大,很快就被遠遠拋開,似懂非懂地聽著。然而卻無妨我對這講座的投入,對教授瀟灑風采的欣賞。很明顯我已由抽象思維轉為形象思維,由概念認識變為鑒賞判斷了。
邏輯學思維方式近數學
旁邊的男同學聽得津津有味,不時發出輕輕的驚歎或讚歎。中場小休時和他聊起來,原來他是由清華大學轉來北大讀邏輯學博士專業的。我問他,邏輯學把具體事物利用符號抽象化,再研究符號與符號之間的關係,總結出定律,而哲學本身須由宏觀的角度對事物和現象作規律性和本質性的把握,所以嚴謹的抽象思維是必須具備的入門工具,邏輯學因而是研習哲學各門類的基礎課,這是可以理解的。其實邏輯學和數學的思維方式很相近,邏輯學中本身就有數學邏輯,為甚麼學數學不用先學邏輯呢?那同學覺得這是個有趣的問題,想了想,給了我一個折衷的說法:可能數學在古希臘已是重要學科,因而在較後期才出現的邏輯學未能作為它的學術基礎統攝它。是耶?非耶?
抽象到某層次 是無人之境
這場講座給我的啟發並非agency模態,而是學哲學免不了抽象思維。然而哲學抽象到某個層次,已是玄之又玄的無人之境,只有某些天才或具有先天稟賦的人停留在那裡反覆玩味,驚歎不已,好比在思維最幽微處發現了奇妙無比的新世界。而那個世界之高之奇,之深之純,已遠遠超越了尋常人所可想像和思考的煙火人間,它彷彿已伸入到天地茫茫的臨界線,接近神聖,或者詭異。
想起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課堂上,老師和同學都有同樣的感慨:學哲學的目的,是尋找生命的智慧,啟迪人們發掘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營役困頓中覓得安心立命之所、靈魂流浪的精神家園。要把抽象化的哲學理論應用和實踐,解釋世界,改變世界,哲學才是真正有意義有生命力的學問。馬克思晚年在寫作《資本論》後的困惑,也由此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