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自殺理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1-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學生學習撰寫墓誌銘,自然多讀名人墓誌銘,認識這些人如何珍惜和善用生命,因而影響自己對生命的看法,可能變得更積極和熱愛人生。圖為01年出土的朱元璋之孫——寧靖王朱奠培夫人吳氏的墓誌銘。 新華社圖

佛洛依德視自殺為謀殺

 心理專家佛洛依德 (Sigmund Freud)認為,自殺基於抑鬱(Depression),並視自殺為「謀殺」。他認為當個人對個體產生厭惡,因而引發出對該個體的一種侵略性或攻擊性的感覺。若這些感覺非常強烈,該個體會進行自殺行為。他又假設人類自殺行為是因為人類有「死亡的本能」(death instinct),這是一種由內而發的本能,會引致個人進行自殺行為。

涂爾幹以宏觀社會學論自殺行為

 涂爾幹 (Emile Durkheim) 是一位法國的社會學家,他從宏觀社會學(Macrosociology)去解釋自殺行為。他認為自殺是社會與個人關係強弱及改變所致,人是被動的,並認為自殺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單是個人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他將自殺行為分作4種:

1.自負型自殺(Egoistic suicide)

 這類的自殺現象是由於個人與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關係非常疏離。這類的人認為他們與其人他人分割,並斷絕所有與人接觸、交往的機會。而這種情況令他們無法在社會中繼續正常地生存下去。這類自殺在對外戰爭或在政治、家庭氣氛濃厚的社會中發生的機會較低,但對已離婚或無子女的人則比例較高。

2.利他型自殺(Altruistic suicide)

 這類自殺者與其所屬的社區/社會/團體有非常緊密的關係。並視個人為該社會/社區/團體的一部分,這種關係可以導致個人為了社區/社會/團體的利益而犧牲個人生命。殉夫自殺或日本的剖腹自殺均屬此類。

3.失調型自殺(Anomic suicide)

 這類自殺行為由於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產生某些突然變化而導致。誘因可以與一連串的喪失有關,例如:失去工作、親人、遭遇巨變而帶來的孤獨、社交的隔離等。

4.宿命型自殺(Fatalistic)

 這是個人因種種原因,受外界過份控制及指揮;典型例子是奴隸或監犯被困在囚室中,他們感到命運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

相關新聞
浸大發明「蕃茄皮」測糖尿 (圖)
品格調查 兒童最重誠實 (圖)
兒童最重視和最不重視的品格
中中校長憂「三分」 反對彈性班 (圖)
三三四學制問與答
蔡功譜中學師生 接待40內地貴賓 (圖)
校園放大鏡:麗澤畢業長跑 寓賽於聯誼 (圖)
培聖辦數學賽梁銶琚奪冠 (圖)
中一自行收生今日截止
中大內地生辦「山寨春晚」 (圖)
金庸小說找創意 胡編惡搞樂其中
科大新年茶話會 校長教學生過節 (圖)
寧波諾丁漢大學 首招博士生 (圖)
港演藝學院 擬增收內地生 (圖)
校園一角 溫情一幕
通識路路通:立遺囑撰墓誌銘 讀生死學或減自殺率 (圖)
內地情況 (圖)
思考問題
本港青年自殺情況 (圖)
思考問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